分享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四地闲夫 2020-08-06

最近,我看了一部讲述青春期孩子的电影——《过春天》。

主人公佩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跟母亲一起生活。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观众可以明显看出母女俩的隔阂,以至于母亲不懂孩子,孩子也不愿交流,导致佩佩一步步走向犯罪。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电影《过春天》剧照

在电影中,有很多情节,反映了父母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通病。例如:

  • 佩佩每天放学回家,在打麻将的妈妈总会体贴的说一句“给你留了饭,记得吃。”但佩佩却一眼都不看,默默进了房间关上门。
  • 妈妈辛苦攒钱,只为了“同龄人有的你也要有”、“我们可以一起去西班牙了!” 但却不知佩佩最想去的是日本。

剧中母女的沟通是非常失败的,佩佩情愿听同学、朋友的话,甚至对一个认识不久的社会大姐头言听计从,也不愿跟妈妈交流。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电影《过春天》剧照

这种沟通失效的现象可以用“沟通漏斗”来解释。

沟通漏斗:说的是表达者心里想的100%,嘴上说的80%,接受者听到的60%,听懂的40%,行动的20%。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沟通沙漏 图示

正如《过春天》中的母女,纵使母亲心中对女儿的关怀有100分,日常没有共鸣的“尬聊”让佩佩只接收到了60分,加上佩佩本来对母亲就有偏见,所以最后吸收的信息可能还不足20分。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产生的“沟通漏斗”,可以归因于两方面:其一是信息接受者(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质;其二是信息表达者(即家长)的沟通缺乏和沟通不平等。

01 青春期心理特质,关上了亲子沟通之门

在《过春天》里,困在鱼缸里的鲨鱼反复出现,不禁让我联想起孩子冲动又焦灼的青春期。

实际上,这也是影片导演对青春期状态的一种暗喻。没有办法冲破鱼缸的限制,没有办法摆脱主人的投食,但鲨鱼的内心始终是蕴含巨大能量,焦躁的游来游去,希望能够进入刺激惊险的大海,但又被封闭狭小的空间束缚。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电影《过春天》剧照

正如青春期的孩子,处在“心理断乳期”

一边是因为生理上的迅猛发育,带来渴望个体独立的情感;另外一边是对未来世界的迷茫,让他们无法成熟的解决问题。

当青春期这些矛盾的心态和情绪,遇到了没有经验的父母,就极易产生沟通障碍。

其中,以下几点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最需要家长警惕:

① 独立意识和依赖感并存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核心是个体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我,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生理发育比心理发育快,自认为长大了,希望摆脱家庭的约束,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为目的,向往塑造一个独立又特别的自我。

正因如此,我们会看到孩子们不愿意家长再替自己做决策。小到发型设计、着装选择,大到升学报名、交友圈子,几乎各种场景都能看到青春期强烈的主体意识。

我还见过不少青春期孩子因和家长一言不合就摔门而去,甚至直接离家出走的新闻。

然而,孩子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加上经济未独立,脱离了家庭环境会处处碰壁,又对家长充满了依赖性。

这种渴望独立又被迫依赖的矛盾,会让孩子感到迷惑,心情起伏不定,时常自己跟自己“较劲”。

② 个体自尊心增强,出现高度敏感特质

在独立意识逐渐启蒙的青春期,带来的明显心理变化是个体自尊心增强,青少年会异常介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引起高度敏感特质。

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新闻,女孩莉莉(化名)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而患上厌食症。

莉莉是初三学生,长得不错,有次同学开玩笑提醒她,如果再瘦一点,会更漂亮。她的妈妈听到后无意说了句:“你是太肥了噻,胖嘟嘟的。”没想到女儿接下来半年疯狂减肥,最后瘦得仅剩50斤,不得不求医。

青春期孩子在乎外貌,被心理学家称为“体像烦恼”,是孩子自尊心增强最直观的表现。

体像烦恼,通常指青春期孩子由于对自己的身心发育存在各种疑惑,担心或误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比别人差,而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等情绪,最终发展成自责、自卑心理。

孩子渴望通过外界积极评价来增强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同样,他们对负面评价会极度敏感,产生烦恼和焦虑情绪。

一旦这种烦恼不被家长理解,爸妈的一句随意评论可能就会刺到孩子内心的伤口,让孩子陷入自卑自闭的消极心态圈。

③ 逆反心理增强,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

一提到青春期,你会想起的形容词一定有:叛逆。

这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建立完整自我的过程。他们对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也敢于表达和权威不同的意见,这些特征注定孩子不再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了,分歧的苗头就逐渐产生。

处于逆反心理的孩子,会经常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凡事都想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我不能跟他交朋友?”……

同时,他们也会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刻意地寻找父母身上的不足。

在《过春天》里,佩佩看不起妈妈邋遢的生活,对问话爱答不理,选择性忽视了妈妈为了撑起家庭未来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这就是一种心理批判。

有的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特立独行的观点,依旧试图用控制手段来解决亲子意见矛盾,这样一来摩擦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发展到家长无法控制的情况。

④ 同伴影响力上升

青春期的同伴交往,会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迷茫又渴望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认可,和追求个性化的心态,都把他们推向了同龄人。

比起向父母的求助,青少年往往会选择向同龄人倾诉,也正是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孩子进行着社会交际实践,学会如何融入集体,从而获得归属感。

需要家长警惕的是“同伴感染”的现象。

同伴感染是指,当个体处于具有越轨行为的同伴群体时,个体会不自觉地受到越轨同伴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与越轨同伴群体类似的行为模式。

在《过春天》中,正是因为妈妈和佩佩的沟通失效,佩佩的生活圈子完全倒向好朋友阿JO,从而认识了带她入行走私的违法团体。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电影《过春天》剧照

青少年与同伴的相处时间,本就远大于和家长、老师的相处,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搭建亲子的沟通桥梁,保护孩子不受同伴的负面感染,是家庭沟通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除了以上青春期心理特质带来的沟通阻碍,家长不当的沟通方式,也给亲子间畅顺沟通添了堵,下边我们聊聊亲子沟通的“位差效应”。

02 位差效应,使青春期亲子沟通效率不到20%

有一个14岁男孩形容他父亲的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我特别不喜欢和爸爸说话,因为他的语气就像是在审犯人,没有任何感情。”

细细一问,原来这位爸爸是这样跟孩子说话的:

  • “你今天都去哪了?跟谁去的?”
  • “为什么九点了还没写作业?行了,没事了,睡觉吧。”
  • “怎么了?是不是又惹事了?”

就这样,父子俩的关系渐行渐远,再有什么事儿孩子也不想跟爸爸说了。

这种沟通失效的现象,我们可以用“位差效应”来解释。

位差效应:指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虽然位差效应反映的是企业管理中上下级的关系,但放在亲子关系里一样适用。

就像家长之间说起某个育儿话题,大家都极有共鸣,但放到自己孩子身上落实却一筹莫展。这就是平级间交流效率高,而家长的信息被孩子接收的可能不到20%。

青春期亲子交流的“位差效用”成因,可以归结于沟通缺乏和沟通不平等两方面。

① 缺乏沟通造成亲子间话题断层

杭州市下城区曾经面向全区2300户家庭,做过一次《亲子沟通调查问卷》,我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是亲子沟通的时间有明显的“碎片化”,几乎集中在吃饭、上下学这种零散时间。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亲子沟通调查问卷》数据图示

第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孩子和家长存在明显分歧。有超过75%的家长想和孩子讨论学习,而关于这一内容,仅有35%的孩子愿意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亲子沟通调查问卷》数据图示

这里的位差效应指的是因为家长和孩子沟通缺乏,双方皆无法充分理解对方的沟通需求。

青春期孩子因课业任务的增加等原因,本就缺少和家长长时间面对面的机会;加上家长把握不准孩子希望沟通的话题,导致在具体聊天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天聊死了。

比如上文介绍的这位爸爸,每天除了问孩子去哪了和作业情况,几乎找不到其他可以深度沟通的话题。这条沟壑一样的代沟竖在亲子间,是造成青春期亲子沟通障碍的一大主因。

② 沟通不平等导致信息不被理解

沟通不平等的例子就更多了。

家长一般都非常渴望与孩子沟通,但在沟通方式上容易走偏,犯下“以爱之名”说教、强调长辈身份、强迫执行等方式,让亲子关系处在摇摇欲坠的状态。

电视剧《小别离》中,女孩方朵朵喜欢写网络小说,但被妈妈发现后,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坚决不允许她继续写。

这种强迫式的沟通效果如何?

方朵朵当场就发了大脾气,闭门不出,甚至让爸妈别认她做女儿。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沟通难?3个定律有效解决“沟通漏斗”现象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固化思维,比如方朵朵的妈妈,看到孩子写网络小说,就潜意识觉得一定会影响学习,必须马上禁止。

家长总是不自觉的拔高自己为人父母的身份,认为孩子是我们的一部分,必须根据自己的想法走。

家长忽略了孩子并不是我们的下属,不存在必须听令的从属关系;更要紧的是,青春期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他们更加反感家长命令式的沟通,更无暇顾忌家长言语间的深意。

只有家长丢掉先入为主的成见,愿意从观点到语气,都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身,用平行交流方式去对待,才能有效解决沟通“位差效应”。

青春期的过程,孩子要经历,家长也要学会成长。

在心态上,家长要把自己的身份从照顾型向陪伴型转移,不要以上下级的状态和孩子沟通,而是该用平级的关系,协助孩子完成向独立个体的成长过渡。

03 三个定律让青春期的沟通效率提升至80%

在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也掌握了家长们容易犯的沟通问题后,我建议使用以下三个定律,顺利解决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难题。

① “布朗定律”启动良好沟通开端

布朗定律解决的是家长不知道该跟孩子聊什么的问题。

布朗定律是美国职业培训专家斯蒂文·布朗提出的:指的是找到心锁就是沟通的良好开端。你知道对方在意什么,就会知道别人的意愿,往后可以反复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他的某些心锁。

如果你跟青春期的儿女只有学业、作业、课程这几个话题,很明显还没有找到孩子的心锁,往往话题在开始就走向了结束,孩子很可能闷闷不乐的应付几句,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了。

这里的“打开心锁”,是指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年轻一代的爱好,去感受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小别离》中方朵朵的妈妈在认真了解孩子写网文的过程后,终于理解了女儿是真心热爱,且作品小有成绩,所以最后放下身段向方朵朵道歉,母女和解。

只有通过找到“心锁”的方式,才能打开亲子沟通的话匣子,方式有很多:

A 观察爱好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发展各方面潜能和爱好的黄金时间,即使家长没有专门培养,孩子也会在平时的生活中“露出端倪”,比如喜欢哼英文歌、偷偷写小说、收集了不少汉服周边……

这些爱好孩子一般不会主动跟家长说,但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心锁”,从这些“心锁”入手,表示对子女的支持,话题就打开了。

B 让沟通变得自然

不少孩子默认家长是长辈,找长辈聊心事总是有些不自然,还不如跟同龄人的聊天来得掏心掏肺。

在寻找“心锁”的过程中,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这种亲子沟通是自然的。一个诀窍是让家里有“倾诉氛围”,或默认一个“倾听时间”。比如每个周六晚饭后,父母有意识地带孩子一起在楼下散步,借用这个完整时间深度聊聊天,重点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得被重视。

C 与周围人沟通

除了以上两个直接跟孩子沟通的办法,爸妈们还可以通过跟孩子周围的人交流,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

上了中学后,不少孩子都会开始寄宿生活,家长在孩子旁边陪伴的时间还比不上老师和同学。但家长可以通过多跟老师交流,或者召集孩子的朋友们来家里做客等形式,通过观察孩子和身边人的状态,通过侧面观察的形式了解孩子。

② 懂得用“自我暴露定律“示弱

自我暴露定律解决的是青春期孩子不信任家长的问题。

“自我暴露定律”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指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理解,支持。

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阶段处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家长不妨通过暴露真实情感和家庭状况,让孩子在交流中体验到掌控权,增益其处事方式,也能让他真正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

A 减少控制欲

面对父母、老师这种有权威感的人,孩子往往是有距离感的。父母也一直处在长辈的身份,对孩子有着深深的控制欲。

想要消除孩子心中的限制,就要放下家长的控制欲,让孩子有对自己空间和人生的掌控感,比如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不翻动孩子的日记等,表现出对一个青少年起码的信任。

B 创造“平行交流”机会

认真的聊天往往会让孩子有压迫感,这是沟通的“位差效应”造成的。家长可以用创造“平行交流”机会的方式破局。

建议多采用游戏、唱歌、出游的方式,用亲子共同行动来培养关系。这种时刻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活动上,孩子的警惕心也会减少,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交流。

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家长会有很多机会“示弱”,比如让孩子帮忙提行李、夸奖孩子唱歌比自己好听等。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C 尝试角色互换

家长需要练习自己对孩子的共情,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孩子尝试“角色互换”是一个好方法。

不妨试试选择一个时间,让孩子做“家长”,引导他从大人的角度,帮家里做一些决策。这些事情可以很小,比如给厨房买新碗筷、给全家做一顿早餐;这些事情也可以比较重要,比如参与一个房间软装的设计、在预算内为家人设计一次出游。

把家长应该处理的家务琐事“暴露”在孩子面前,放低姿态,让孩子参与处理,这样的操作拉近了亲子的年龄差,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家长,承担起责任。

③ 用“刺猬定律”找到沟通边界

借用刺猬定律,意在给孩子合理的成长空间,既不伤害彼此,又能让家长孩子都感受到温暖。

刺猬定律源自于一个生物实验: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把几只刺猬放在一起,为了驱寒取暖刺猬们相互抱团,但都被对方的刺刺得难受。于是,在反复的试探中实验,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抱团取暖又不至于被其他刺猬的刺扎到受伤。

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即向往独立又无法摆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跟家长的沟通就像刺猬的刺一样,不经意就容易伤到双方。这是孩子人生的新阶段,需要家长主动多次交流,用逐渐尝试的方式把握好在新阶段和孩子相处的“度”。

这个时期孩子最容易让家长困扰的举动,就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基本不出来,这是对自己“独立领地”的向往,也可能有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

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是和青春期子女交流的基本前提。

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家长用尊重孩子的口吻提出意见,把自己的身份放在“成长顾问”或“事件盟友”上,就容易找到边界。

A 成长顾问:从顾问的角度,只聆听心声,帮忙梳理孩子的情绪,给出指引方向,而不插手干预孩子的选择。

B 事件盟友:孩子遇到具体某个难题,家长要把自己摆在与子女同一侧,用盟友的态度,引导和帮助孩子走出疑惑。

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

04 写在最后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的顺利相处,是每一个家长都需要经历和努力的课题。说到底,家长需要留意的重点有两个:先充分认知孩子的心理变化;再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让控制欲破坏了亲子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尽管青少年时期是充满“叛逆”的,但绝大多数青少年内心是考虑并尊重父母的判断和建议的,也许会“嘴硬”,但是孩子们在内心深处是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让我们多一些体谅理解,与孩子携手共同度过这个关键的人生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