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華夏傳承—高英

 書畫聯盟 2020-08-06

生动有趣的北方竹雕艺术 

天津竹雕艺人高英,女、生于1963年,原籍天津市武清区。1960年父亲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下放到北大荒,我就出生在那一片肥沃的黑土地,15岁回到天津,16岁就职大港油田,后调到任丘华北油田。1982跟随北京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忠义老师学习版画,我的版画作品参加过全国版画展,多次参加河北省美展,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藏书票研究会会员。

1985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一年,指导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教授邵静昆(徐悲鸿的学生)和魏祖荫教授,在学习期间我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功底。

2000年前认识一位在鼓楼文化街开扇庄的朋友,他得知我是搞版画的,让我给他雕刻扇骨,第一次见到精美的竹雕扇骨我惊呆了,看到后真是爱不释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版画是在木板上刻 而竹子的比木板要坚硬的多,刻刀也大不相同,所以我开始了多次南下江苏常州 学习竹刻的历程。

初次到常州人生地不熟,刚下火车虽然是冬季,还是阴雨连绵,南方冬天没有暖气,所以我不太适应这里的天气,我在网上查到常州留青竹刻大师沈华强老师的留青竹刻工作室,是在常州华夏艺博园。我很顺利的找到了沈老师的工作室,沈华强师承他的岳父常州留青竹刻大师徐秉言先生。民国时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留青竹刻大师徐素白老先生,是徐派留青竹刻竹刻第一代大师,他的次子是现代留青竹刻大师徐派第二代留青竹刻大师徐秉言,沈华强是徐秉言先生的女婿,徐派第三代留青竹刻大师。别看沈老师出自名门,但是他很热情、很低调、很谦虚,他对我这位天津的学生也不排斥,而且很耐心的跟我讲徐氏留青竹刻作品风格,就是把国画的大写意中的笔墨效果表现在竹刻作品中,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徐派三代大师把国画的大写意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作品也受到了中国最大的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的赞赏。1997年香港大世界出版社出版《徐素白竹刻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徐秉言竹木雕刻》集。

竹子的取材是要求生长四年的竹子,还要靠山的阴面生长,因为有太阳照射的竹子会阴阳两面有色差,而且还要在冬天去山里砍竹子因为冬天的竹子不会被虫蛀。

我在常州学习竹刻的过程可以说是艰难险阻:

第一个难题是段竹子。我去宜兴砍了两颗竹子大概约300斤重,我借来手电锯来段竹子,可是没想到竹子的坚硬程度让我很难控制住手电锯,电锯总是像要飞了似得,在我租住的房子里邻居嫌我的电锯噪音太大,我只能央求邻居就锯一天时间,我输出全身的力气终于锯完了两颗毛竹,沈华强老师很着急的把我叫到办公桌前,很担忧的告诉我,以后不能自己随便使用电锯,这样很危险。

第二个难题是用液化气炉子煮竹片做防虫处理。我买了一罐液化气开始煮竹片,先把一大桶水烧开放上白凡,然后放进竹片煮30分钟后,带着多层的手套在开水锅里捞出竹片,马上就用布用力擦掉竹片上的胶质,不用力是擦不掉的。我有高血压病刚擦到十片,已经累得擦不动了,第一次擦竹片,到最后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我在常州学习竹刻真正体会到了竹刻难,采竹子更难。

第三难题是做刻竹刀,要想学好竹刻先学会做刻刀,这种事对于我这个女人来讲也是个大难题。我去常州的五金城买来白钢条,借用老师的砂轮机在租住的房子里做起雕刻刀。第一次用电砂轮机还真有点胆怯,毕竟我是女人又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机电,多少次弄伤了手才明白竹雕艺术太难了,但是我没有知难而退,坚强的挺过来。我用了20多天做了50把刻刀,拿给沈华强老师一看都不合格,一是角度不对,二是沾水少做的刀太脆一用就断,占火过头了。我觉得自己太笨了,就这样一次一次反复耐心的做了好几次,在每次的失败中总结一点成功的经验,最后做的刻刀终于能用了。

这一切经历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些都是我凭生的第一次经历,很值得我骄傲的经历,更敬佩常州的老师和师哥师姐们的刻苦坚强的毅力。大师哥邹建华将我自己砍两颗竹子和煮制的经历告诉了小师哥欧阳雄,他夸我也太厉害了,一个女人能做这样的事,他们每次要开两辆车去,十个男人才砍八颗竹子,煮制时都累得叫苦连天的。我在常州学习虽然艰难但是不虚此行,为我以后的竹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了解了常州老师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敬佩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我要让竹刻艺术在天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北京是文化古都,京津地区的文人雅士收藏把玩竹雕扇骨的人很多,所以竹雕艺术在南方,收藏消费在北方,这就形成了南北结合的竹雕艺术。我学习竹雕艺术多次去南方走访老师虚心请教,老师也不厌其烦的指导,这样我很快的了解了江南各派的竹雕艺术风格,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再加上我本身就是搞版画雕刻的,所以我很快的就能接受竹雕艺术,我的竹雕扇骨和臂搁作品已经走向市场,而且效益很好。回天津后有很多人喜欢我的竹雕作品,并跟我学习竹雕,有搞书法篆刻的有烫葫芦的有美术老师,其中还有几位是残疾人,他们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也很敬业,我为学生做好雕刻刀,又给他们竹片让他们先练习铲地刻字打好基础,以后再刻画。他们虚心学习,刻苦努力,有的学生作品已经走向市场,我能为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自谋生路不拖累家人,给社会和国家减轻负担做出贡献很自豪。

   竹刻艺术在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是常州的徐派,其代表人物是我国第一代留青竹刻大师徐素白先生(1909~1975),字根泉,号晓钟,生前就职于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其作品生动传神,留青竹刻笔筒《海棠小鸡》,被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鉴定为国宝杂件累。徐老先生自16岁在上海豫园俞宏记扇庄当学徒,学习扇骨雕刻,与他同时的还有十多位学徒。只有徐素白先生兼习绘画,他除自画自刻外又在上海同乡名画家冯超然的推荐和介绍下结识了很多上海的书画名家交往较多的有:江寒丁、唐云、钱瘦铁、邓散木、白焦、马公愚、沈尹默、乔木、程十发等人,为其画扇骨足有数百件之多,徐先生在众多学徒中,自成一家,可以说扇文化成就了这位留青竹刻大师。由于徐老先生刻苦努力善于细致观察他把国画大写意的笔墨效果雕刻在扇骨上成了同行的姣姣者。自1937813日,日本侵占上海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时期,徐老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涯既坎坷又很短暂,留下极少的佳作,其作品上海博物馆收藏多件也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1997年香港大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徐素白竹刻集》给后代留下留青竹刻艺术文化遗产。

    徐秉言先生是第二代留青竹刻大师,徐素白老先生的次子1942年生,江苏常州人,就读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他继承和发扬了徐老先生的竹刻艺术,在留青竹刻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红木浅刻,工艺美术大师。徐秉言先生自幼随父亲学习留青竹刻,并师从国画大师唐云先生学习中国画,继承和发展了家艺,有独创了红木浅刻,在大写意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突破,作品生动传神。徐秉言先生的作品曾在《中国收藏》、《中国文物世界》、《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纸、书刊上发表刊,并由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拍摄播放专题片。其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展金奖,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和收藏,并得到中国最大的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的赞赏。2007年作品专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徐秉言竹木雕刻》一书 ,并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作品研讨会,深受专家好评。徐秉言老先生至今已经74岁高龄,但是他仍然孜孜不倦的辛勤雕刻。1995年徐秉言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江苏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311月徐秉言先生,携留青竹刻和红木浅刻作品,参加“中法文化年法国巴黎艺术展”。20056月应邀参加日本爱知县举办的“世界博览会”。20067月应邀参加英国举办的26届国际艺术节展览会,展览期间除了亲自演示竹刻技艺外,还应邀为英国剑桥大学为学生作了中国竹雕艺术的专题讲座并为大学生演示竹雕技法,为中国艺术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中国竹刻艺术的魅力,让世界感悟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沈华强先生,艺名竹舟,1966年出生,徐秉言先生的女婿,1991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现为常州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派第三代留青竹刻传承人。其作品层次变化多样,古人云:“神明与规矩之中,变化与规矩之外”有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其作品参加南京第六届文化节工艺美术展荣获(银奖),参加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地十四届澳门文化艺术届(优秀奖),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首届龙城旅游品设计大赛(银奖),作品风格以国画大写意以人物、草虫、花鸟、山水、动物为主,代表作品《岁月留痕》,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化传统中,把玩折扇成为文人名仕的雅好,而制作折扇最难得就是扇骨。

2006年,“制扇技艺”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代表人—徐义林先生。及其次子徐家东先生和徒弟王建先生都是苏州制扇大师在国扇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


 

拜访制扇大师徐义林先生

   苏州扇骨雕刻大师李宗贤先生的作品以留青加浮雕风格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集收藏。

   苏州阴刻大师杨慧义先生及徒弟张泰中大师的阴刻风格作品深受京津地区收藏家收藏。

   刘宇先生,天津制扇艺术家,今年75岁了,他在鼓楼文化街北街二楼的《三耕园》制扇工作室工作,多年来他修复的扇骨不计其数,他的雕刻扇骨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他的雕刻扇骨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好评与收藏,他制作的扇骨精致至极,黄杨木雕扇骨、乌木扇骨、象牙扇骨、玳瑁、扇骨精美绝伦(注:现在国家禁止象牙和玳瑁的经营)是天津制扇和修复扇骨的能工巧匠,我的竹雕扇骨作品在刘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有很大的进步。

为了学好刻竹艺术,我参拜众家,博览群长。我拜访现代的扇骨雕刻大师和制扇大师是为了更多了解各地区各门派的制扇工艺和雕刻风格和雕刻技巧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虚心请教,以刀为笔以竹为纸,静心雕琢,让北方人了解宣传南方的竹雕文化和扇文化,并将扇骨雕刻艺术在北方传承发扬光大,弘扬工匠精神,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竹雕作品。

中国竹刻艺术的繁荣期在明代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兴起,竹刻门派不断增多,雕刻手法日趋丰富,名工巧匠各显身手,加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乐于此道,他们不仅参与竹刻制品和图案纹饰的设计,还直接操刀雕刻,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多更深地渗入到竹刻艺术中去,工匠气日益减弱,书卷气日益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名载典籍的竹刻艺术家至少有180余人,他们创作了一大批匠心独运、技术精湛的竹刻艺术品,使当时的竹刻艺术繁花纷呈,蔚为大观。

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晚期的400余年间,中国竹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竹刻名家金西厓对这个变化有精辟的见解,他说明明代中叶的竹刻特点为“质拙浑朴”,到清代前期出现“繁绮多姿”的面貌,直到清代晚期变为“平浅单一”。竹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人们的欣赏趋向书画艺术,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使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再加上清代晚期的竹刻艺人多数只会动刀,不会动笔,要依赖书画家的画稿,以刀痕模拟笔痕,用刻刀再现画稿线条,故刻竹只在竹材料的表面,大多采用阴刻,而浮雕、透雕、圆雕及陷地深刻諸法却被人扔在一边,无人问津。刻竹者大多在笔筒、臂搁及扇骨的表面上刻划书画,刻法日趋平浅,立体的雕刻艺术被平面的书画浅刻所替代。刀痕表现笔墨,虽然技法的发展,但由于刻法平浅,便显得单一了,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新的生机。现我国有三个流派:其一,嘉定派,早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刻法是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上海的嘉定派当代竹雕代表人是以王威先生为班头雕刻风格他继承和发扬了以透雕,深浮雕,和浅浮雕为主,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作品透雕“竹林七贤”笔筒受到日本炭火画社的高度评价和收藏。其二,南京的金陵派,则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明代的濮仲谦。其三,留青竹刻阳刻花纹的刻法,以明代代表人物为张希黄在唐代留青竹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首创阳文浅浮雕的留青刻法,从现存的张希黄留青竹刻作品《楼阁山水并笔筒》和《仙人乘搓纹》臂搁看来,构图有唐代李昭道的风格,从题材到技法,与书画艺术结合较为紧密,有相当的笔情墨趣。

   我的代表作品留青竹刻《清明上河图》(微雕)(16公分x39公分),方寸间真实的再现了北宋时期卞凉城的和平盛世景象,原野、浩河、商铺、场面宏大生动传神,画面人物200多人,高约两厘米最小的人物三毫米、马20匹、龙舟及大小船只十艘、有骑马、坐轿、酒肆、测字、差役、贩卖、挑夫、婚嫁、万舸争流、人间百态、气象万千、人在行、水在动、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生动有趣、取舍有度、活灵活现、道法自然、恍偌画中行、描绘了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盛世年华的繁荣景象。





 

高英留青竹刻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16厘米x39厘米)

天津前书法协会副主席孙宝发老先生,看到我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和竹雕扇骨后,很高兴天津也有搞竹雕扇骨和臂搁的。并为我的作品构图和刻书法字做指导,他希望我把南方的竹雕艺术发展到天津来,让天津的民间艺术锦上添花,他希望我发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题词“学无止境”。

常州竹刻大师徐秉言老先生看了我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给与我很高的评价,他鼓励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练习竹刻基本功把国画大写意的笔墨效果表现在竹刻作品里,教导我多练习国画勤写书法,多读古代唐诗宋词,多了解古代文人名家的作品,包括诗、书、画,多观察草虫的细节和传神之处,多练习草虫羽翼的透明度的刀法处理,多练习鸟的羽毛的处理方法,每个画面的处理都要生动传神摆脱工匠僵硬的刻法,他还说一副好作品是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沈华强老师为我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指导层次和刀法的处理,听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每次的请教大师都让我懂得很多知识而且是书上查不到的知识,是老师几十年雕刻经验,沈老师桃李满天下,他毫无保留的耐心的指导每一位学生,他为人很低调也不排斥我这位天津的学生,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竹刻这门小众艺术继承发展弘扬成为人人皆知的大众艺术。


 

图一常州竹刻大师沈华强老师   图二 海南热带雨林画院院长  图三徐秉言先生、沈华强

   我的留青竹刻作品《清明上河图》、《携琴访友图》、《秋声秋色》、《水仙》、《远眺》、《秋趣图》、我现在雕刻留青竹刻《清明上河图》十米长卷很快就问世已经雕刻了六年。我还雕刻了一些留青竹刻扇骨,最小的小虫是雕刻的蚊子和蜘蛛生动有趣,还有古钱币,人物,花鸟,山水等有紫竹,毛竹,罗汉竹和黄杨木雕扇骨等被很多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