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父母扫墓
又是一年清明到,父母离开我们又多了一年,怀念父母的心情还是依旧那么深切。清明节到来前两天,我们做儿女的早早起来,带上鲜花、贡品前往墓地,为父母扫墓,寄托我们的哀思。
我的父亲2009年2月18日在大庆去世(农历正月24日),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母亲逝世于2004年11月7日(农历9月25日),距今已经8年了。
怀念我们的父母亲,留恋在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岁月。那时候没觉得时光的快慢,潜移默化的感受着父母和善、勤劳、节俭、乐观的生活,学着他们的样子慢慢的长大,我们也就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我感谢父母,让我成为一个善良,知耻辱明是非,与人无争的人。
我的父母为了抚养四个儿女,在五六十年代,他们吃了很多苦。经过她们勤奋努力,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还算得上比较好的。经历了那个年代,我们做儿女的记忆犹新,所以难忘父母的恩德。
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崇尚孝道,百善孝为先。老人和父母对儿女呵护备至,为儿女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甚至苦其一生,就是为了儿女过上更好地生活。父爱如山、母爱如河,世世代代永不停歇。所以,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了“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今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随着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是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征之所在,是我们传统思想灵魂之需要,清明节就是我们的重要节日,清明节虽然有更多的内涵,但是,祭奠我们的先祖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时常闭上眼睛想时间都去哪了。在我儿时,父亲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1962年,我和弟弟大妹随母亲来到大庆投奔父亲,第二年小妹出生,到如今50年过去了。我记得父母那时候还很年轻,他们辛勤劳动挣钱养家,让我们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时间像是河流里的一条船,飘飘荡荡已经走出了很远,到现在我也退休了。年龄大了愈发怀旧,思念父母对自己的恩爱,思念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暖,曾经的甜蜜被沉痛包裹着,无法从悲痛中释怀。
父母去世以后,逢年过节和父母的忌日,我们都要前去祭奠。为父母献上鲜花、祭奠贡品、烧香、烧纸钱,我们还将家里生活上发生的变化告诉父母。比如,我们做儿女的陆续退休了,成了候鸟到海南过冬,在海南买房子;孙辈们工作生活变化更大,工作上不断取得成绩,四个小家庭都有了孩子,孩子慢慢上学了。我们把家里的大事都告诉父母,我知道他们听得见,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心是相通相连的。就像他们在我们身边一样,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家庭越来越好的变化,相信他们会看到我们这些儿女们的生活越变越好。父母的在天之灵,会护佑着他们的子孙快乐健康、平安幸福。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