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古人是如何祛湿的

 香光庄 2020-08-06

今年三伏,是湿气最重的一段时间。

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讲,主气和客气都是太阴湿土。两个“湿”叠加,导致全国各地都在下暴雨,甚至涨洪水。


这种天气会造成两个影响:

一个是排寒的作用减弱。入伏之后,不管你是艾灸,贴三伏贴,还是吃羊肉……少了那份天力,驱寒的效果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
 
第二是湿气太重。这种湿漉漉的天气,会让湿气弥漫在空气中,稍不注意就趁虚而入,进入体内。


这次给大家准备了两篇文章,分别从加强「排寒」和「祛湿」的角度和大家分享。

这一篇,会和大家具体聊聊,针对这段时间外部的湿气,我们可以如何避湿?
 

人之所以会有湿气,取决于两个关键:正气和邪气。当邪气>正气之后,人才会有不舒服的反应。
 
外湿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它天然的就为邪气助了一份力。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正气就得随时做好准备,来进行防御,相当于是额外的一份消耗。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体质本身就偏弱,再加上这份消耗,不舒服的反应就会被放大。
 
我自己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每次去北方只要住上超过2天,舌苔自然就会变薄,身体整个也更加轻松,没有那么乏累。

 
反之很多北方的朋友,到了南方多住一段时间,身体里各种小毛病就开始往外冒。从先天来说,我们南方人就输了一头啊。
 
那怎么察觉外湿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呢?可以从症状+身体反应的先后顺序来判断。


具体来讲,外湿侵入身体的顺序,是从外到里的:

最开始湿气会先到四肢:感觉到身体沉重,小腿酸胀
湿气到了皮肤腠理,开始出现脸上或者背上长痘痘,有脚气的情况
湿气聚积在内脏,化为内湿,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的情况


比如你舌苔本身并不厚,但最近开始感觉到四肢沉重,就说明外湿开始悄悄侵入到你的身体里了。


这时候光祛湿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注意自己身处的环境。环境如果不改变,只是单纯祛湿,湿气很容易再次席卷而来。
 

1.沿海城市,例如广东、福建等地方。因为靠海,一年四季空气湿度相对较大

2.盆地或者低楼层地区。湿性趋下,湿气就像水一样,是往下走的。地势较矮,或者楼层较低的地方,湿气也会比较大

3.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天因为有梅雨季,雨水太多,空气湿度也很大。但到了秋、冬,相对来说就会好很多


对于这几个地方的朋友来说,祛湿+扶正气,相当于就是一份长期的功课。

尤其是最近三伏这段时间,本身气血浮在体表,毛孔是打开的状态,再加上潮湿的环境,让外湿更容易入侵到体内。
 
 
关于如何避湿,古人在这方面可比我们精细多了。除了日常的食疗调理之外,在衣、住、行3个方面,他们都有很多既精致又有用的方法。
 
住:远离地气,保持干爽
 
古代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除湿机,想要清除整个大环境的湿气,用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宋人潘良贵在《夏日四绝》里说:“扫地焚香避湿蒸,睡馀茶熟碾声清”

《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
 
“阴成形,阳化气”,香是属阳的,而且阳气特别足。行走在空气中,不怎么坚定的湿气、浊气,能够被它一下子赶跑。


入夏之后,几乎每隔两三天,我都会在房间点燃一支艾条,关闭好门窗。

人在外面待30分钟,再进房间会明显感觉到空气变得干燥许多,感觉毛孔整个都打开了,很轻松。


《养生随笔》: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
 
除此之外,在晚上睡觉时,床一定要高,不能和地挨着,也不要直接挨着墙壁,即使是床头,也需要隔着一层木板。


原因是“壁土湿蒸”,人如果直接挨着墙壁或在地板上睡,湿气也很容易侵袭进身体。
 
光这样还不够,《竹窗琐语》曰:“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 。
 
梅雨季的时候,古人还要在床下还要放置干净的木炭来吸收湿气。这样即使在睡眠过程中,也能保护好自己。
 
衣:注重吸汗和透气
 
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皇帝得根据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变化,再换上适合节气的衣服。
 
古人在四季,确实会跟着季节的变化,穿着适合的衣服——不仅是为了好看,还能更好的呵护身体。


这段时间,古人会特地衣着用丝绸或者棉麻制成的袍子。
 
这两种质地的衣服,最大的特点,就是吸汗、透气
 
因为炎热+湿润的天气,会让整个环境变得像一个蒸笼,稍微一动,就很容易出汗。如果不把汗水及时排出去,等它自然风干,湿气就容易顺着毛孔进来。


袍子是通身而下的款型,不设腰身,袖口微敞到手肘,走到哪里,都有风能穿透进来,帮助散热透气。
 
除此之外,衣服在这种多雨季很容易受潮,或者洗了之后也不容易干,甚至有异味。


古人同样会选择用香气来熏制衣服。先将热水放在熏笼下面,衣服覆盖在熏笼上面,熏润之后,再将香炉放在熏笼下面,加以熏制,这样,衣服容易吸收香气。
 
宋代词人周邦彦说:“衣润费炉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行:做到“四不出”
 
在出行上,古人有一个大原则,叫做“四不出”。
 
《养身随笔》: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也。愚谓非特不可出门,即居家亦当密室静摄,以养天和;大雷大电,尤当缄口肃容,敬天之怒。如值春秋佳日,扶杖逍遥,尽可一抒沉郁之抱。
 
是说,如果遇到风大,雨大,特别冷或者特别热的时候,如果不是必要最好不要出门,在家里调摄自己的心神。


最好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遇到好的天气,再出一趟远门,把胸口郁结的那口气给打开,舒展身体。
 
那如果在特殊天气下,必须要出门怎么办呢?
 
有两个讲究,一个是穿鞋,像现在的雨季,最好穿木屐,可以隔离地上的湿气。


《养生随笔》:以木置履底,干腊不畏泥湿……底太薄,易透湿气。
 
不要穿底太薄的鞋子,湿气容易透过鞋底进来,长期这样,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
 
暑天方出浴,两足尚余湿气,或办拖鞋。其式有两旁无后跟,鞋尖亦留空隙,着少顷,即宜单袜裹足,毋令太凉。
 
夏天热,刚刚洗完澡,双脚还有一些湿气,可以先穿拖鞋,让双脚之间有一些空隙,等水汽干了之后,再穿袜子,也是隔离湿气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讲究是,如果要出远门,一定要嘴里含一片姜。
 
《本草纲目》: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姜有促进阳气生发的作用,能够让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这样含一片在嘴里,就可以抵御各种寒邪、湿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