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昵称32901809 2020-08-06
春夜.mp32:01
来自九思国学馆

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

王安石有一首诗《登飞来峰》,诗词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王安石科举高中进士后的第二个职务是担任鄞县知县,此时的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抱负不凡,满腔报国之志。

他在担任知县的四年中,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诗人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古典中经常将太阳比喻为君王,将浮云比喻为小人,诗人也知道自己的改革路上肯定充满坎坷,肯定会遇到重重阻挠,但那些浮云在此时的王安石看来都无所谓轻重,改革的热情可以冲破一切阻力。

满腔热血的翰林侍讲

如果说《登飞来峰》只是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期待,那么《春夜》就是改革的序曲了,王安石已经看到改革的希望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宋神宗是一个既有政治理想又勇于改革的一个君主,迫切想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状况。

他在当太子时,就知道王安石的大名,所以在他即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后又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王安石这首《春夜》原名《夜直》,是诗人在翰林学士院中值夜班时所写。

从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到1068年宋神宗准备实行新法,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此时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

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意气风发的变法宰相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大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在新春佳节的喜悦气氛里,到处都充满欢乐、幸福、喜悦,这种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此时的王安石刚刚拜相不久,对新政充满信心,这首诗正是赞美改革的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以退为进的变法改革

任何变法都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越是大的改革全面的改革遭受的阻力会更大,王安石的变法受到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除了宋神宗,大部分都反对他,甚至包括宋神宗的母亲太后以及曾经的亲密朋友司马光等。

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为了表明自己反对变法的态度,司马光直接辞职离京到洛阳当平头百姓去了,隐居19年写成了举世闻名的《资治通鉴》。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此时恰好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太后也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一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这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此时王安石的心情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览无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桂枝香·金陵怀古》里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被罢相后王安石不得不担心自己的改革之路能否坚持下去,内心的忧虑无时不在。

二次出山的希望与踌躇

王安石罢相时,安排了吕惠卿担任自己的宰相职务继续推进变法,但王安石没有想到人心不古,人是会变的。

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自己会丢掉官位,就采取各种措施打击报复王安石,对变法并不如以往那么热衷和执着。

在此背景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他在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写下《泊船瓜洲》。

这时的王安石在诗歌里除了既往的热情外,还有一丝担忧。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首首诗词串起了拗相公王安石的两次为相又遭废黜的起伏人生

宋神宗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鉴于第一次拜相朝廷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重的顾虑。

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