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知刘伯温谋略远胜李善长,为何朱元璋重用李善长而弃用刘伯温?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封建王朝时期,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都是武将居多而文臣极少。比如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中的一代名将数不胜数,比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汤和等等,而真正名震千古的文臣却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

几百年来,无论是在历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文学作品和评书演义中,后世之人总是喜欢把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拿来作比较,而且通常情况下,李善长都沦为了刘伯温的陪衬。

诚然,论后世知名度和民间受欢迎度,刘伯温都远胜李善长,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是典型的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尤以神机妙算闻名于世,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及“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如此看来,似乎刘伯温的实力远在李善长之上。但是,在真实历史中,刘伯温混得却远远没有李善长好,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实际上是有选择性地重用了李善长而弃用了刘伯温,这又是为什么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的待遇是封韩国公,年禄四千石,而刘伯温的待遇是封诚意伯,年禄二百四十石。

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李善长不但被封了最高等级的公爵,而且还是六公之首,即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后来由于李善长获罪,第一功臣的美誉被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反观刘伯温,他只是封了次两等的伯爵,年禄也只是李善长的十七分之一。他这样的待遇,不但无法与第一功臣李善长相媲美,而且在整个明朝开国功臣里排名甚至到了一百开外。(注:明朝开国功臣中被加封和追封的公爵和侯爵总数为104人,刘伯温在伯爵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相当于105。)

再对比一下李善长与刘伯温的官职,那更是天壤之别。李善长乃是开国宰相,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位极人臣,是百官之首。而刘伯温只是资善大夫,一个正二品的闲差,并没有实权。而且,刘伯温次年(洪武四年)就被赐归回家养老去了。

才能和功绩看似不相上下的李善长和刘伯温,却被如此区别对待,但这却是朱元璋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并非简单的厚此薄彼。具体原因,笔者一一由浅入深分析。

第一,李善长追随朱元璋的时间要早于刘伯温,所以他的效力时间更长,功劳更大,与朱元璋的患难之情更深。

第二,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开国功臣都是他的安徽老乡。这些人组成了强大了淮西集团,是明朝初期朝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而李善长更是淮西集团的绝对领袖。刘伯温则是处州青田(今浙江温州)人,单打独斗,对朝堂的影响力自然无法与李善长相比。

第三,必须纠正一点,那就是真实历史中的李善长刘伯温与小说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完全不同,刘伯温没那么神,李善长也没那么次,李善长的才能和功绩与刘伯温相比实际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史和野史是两回事,不要混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善长与刘伯温扮演的历史角色不同,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前程不同。

在历史界,除了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也有明初三杰的说法,即刘伯温、李善长、徐达。按照历史作用,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是刘伯温对应张良,李善长对应萧何,徐达对应韩信。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载,刘邦在评价汉初三杰时如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由此可知,虽同为文臣,但张良与萧何对刘邦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同理,刘伯温与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说来就是:张良和刘伯温的特长是出谋划策,而萧何与李善长的特长是治国安邦。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是:“吾之子房也。”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则是:“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可见,在朱元璋心中,刘伯温出谋划策的能力可媲美张良,而李善长治国安邦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萧何。

暂且不论李善长和刘伯温在各自领域谁的功绩更大,单单说这个“出谋划策”和“治国安邦”这两项能力,打江山阶段自然是二者缺一不可的,但在治天下阶段显然是后者更紧缺、更重要。

所以,纵然朱元璋明知刘伯温的谋略更胜一筹,但他还是选择了更善于治国安邦的李善长。

笔者以为,这才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重用李善长而冷落刘伯温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明史》、《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