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即位之谜:五条证据表明,康熙晚年中意的太子确实是十四阿哥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雍正即位堪称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清宫未解之谜,几百年来,篡位之说盛行不衰。其实,早在雍正年间,关于雍正的皇位合法性争论就不绝于耳,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至今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关于雍正篡位,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康熙临终下遗诏“传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但细读历史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是相当荒谬的。

第一,按照清朝皇家的行文习惯,诏书中提到皇子必须加“皇”字,所以,如果真的改“十”为“于”,那么“传位皇十四子”就会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显然不通顺,更何况如此重要的传位诏书,不可能只写排行而不写名字。

第二,“于”是现代简体字,繁体字应写为“於”,在没有涂改液的清朝,雍正和隆科多不可能毫无痕迹地把毛笔写成的“十”改为“於”。

第三,清朝(尤其是清朝中早期)的重要诏书一律都是用满、汉、蒙三种语言写成的,纵然雍正和隆科多能改汉文遗诏,也不可能将写法完全不同的满文版本和蒙文版本也同时篡改。

第四,康熙驾崩时并未留下书面遗诏,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其实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的,并非康熙真迹,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以雍正和隆科多也没有改“十”为“于”的必要。

很显然,雍正改“十”为“于”篡夺十四阿哥皇位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只是后人的附会。但是,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这种说法虽然不可信,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十四子胤禵确实是康熙中意的皇太子人选。

爱新觉罗·胤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即德妃。也就是说,十四阿哥胤禵与雍正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是他偏偏与自己的这个同母兄关系疏远,反而与八阿哥胤禩感情甚笃,是“八爷党”的重要成员。

皇太子胤礽两度被废后,十四阿哥胤禵便成了康熙心中最中意的继承人,原因有以下五点:

其一:年龄合适

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其中活到60岁以上的屈指可数,康熙晚年更是切身感受到了体力不济,所以,他一直想找一个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这一点在《清实录》等官方史料中都能得到佐证。其中有一次,康熙晚年在与皇太后聊天时就曾透露过,他觉得皇三子胤祉与皇四子胤禛年龄都太大了。

康熙皇帝驾崩时,皇四子胤禛已经45岁,而皇十四子胤禵只有35岁,正值壮年,这是胤禵相对于兄长们非常有利的一项竞争优势。

其二:才能出众

所有皇子中,十四阿哥胤禵是最像康熙皇帝的,他天资聪颖,才华过人,九阿哥胤禟曾评价说:“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禵自幼就得到了康熙的格外宠爱,康熙每次出巡,几乎都会带上这个小儿子。

康熙对胤禵的偏爱,在“支领宫物”一事上体现得最明显。所谓“支领宫物”,就是由大内直接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是皇上给予皇子的特别恩宠。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胤禵享有这一特权的时间最长,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直到康熙驾崩。

其三:重情重义

胤禵性格直爽,重情重义,这一点尤其被康熙所喜爱。当年,八阿哥胤禩因为意图夺嫡为康熙所厌弃,还差点遭致杀身之祸,所有皇子中,正是十四阿哥胤禵首先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

当时康熙非常愤怒,甚至拿出了随身的佩刀想要刺向胤禵,后来还是在其他皇子的求情下才缓解了情绪,但是,胤禵仍因此被重打了二十大板,好长一段时间里连路都走不了。

不过,正是通过这件事,康熙看到了胤禵对兄弟情谊的注重。康熙有意传位于胤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胤禵如果登基,他不会谋害自己的兄弟们。晚年亲见过九子夺嫡的康熙,实在不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们上演兄弟相残的皇家惨剧。

其四:人脉庞大

胤禵本是“八爷党”的一员,八阿哥胤禩倒台后,他自然而然承接了原“八爷党”的势力和人脉,成为朝野上下一致支持的太子人选。

更重要的是,胤禵与胤禩不同,他知道康熙皇帝最厌恶皇子结党营私,所以发展人脉时非常有底线、知轻重,绝不触碰康熙的敏感神经。

这一切,康熙皇帝都看在眼里,他认为胤禵有很好的人脉基础,日后继承大统有利于江山稳固。

其五:军功威信

十四阿哥胤禵若要成为皇位继承人,就必须树立威信令人信服,而古代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就是打仗立军功。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西北准格尔部落攻占了西藏,康熙立刻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驱准保藏,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胤禵果然不负所望,在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从康熙在此期间写给胤禵的密折来看,他对胤禵确实非常满意,甚至还特意嘱咐胤禵要“获取人心,树立威信”,大有托付之意。

综合以上五点,康熙晚年确实有意培养皇十四子胤禵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雍正的皇位就是篡的,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康熙临终前似乎又动摇了,确实有了改立皇四子胤禛的想法,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康熙驾崩前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曾连续三次派皇四子胤禛代表自己主持祭祀。

那么,在康熙生命的最后阶段里,雍正到底做了什么,竟然会改变了康熙立胤禵的初衷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欢迎继续关注。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