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名将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遭受腐刑值不值?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司马迁则更惨,他为了完成史家绝唱《史记》,甘受奇耻大辱,被施以腐刑。

西汉武帝年间,一代名将李陵在抗击匈奴时,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闻讯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仗义执言,替李陵辩白求情,结果惹怒汉武帝,被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但当时,《史记》尚未完稿,为了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死罪。

那么,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又为什么至死不愿归汉?是卖国求荣还是权宜之计?司马迁为他惨遭腐刑到底值不值?

(司马迁画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九月,李陵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大战于浚稽山,初战告捷,杀敌一万有余,但最终却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消息传回大汉,引起了轩然大波,朝野上下除了司马迁无人敢替李陵美言。李陵降匈一年多以后,汉武帝方才悔悟,意识到李陵之所以惨败投降,主要是无救援所致。于是,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接李陵归汉。

结果,公孙敖却无功而返,汉武帝问其原因,公孙敖回答说:“听俘虏说,李陵正在帮匈奴单于练兵对付我大汉,所以我才不得不独自返回。”汉武帝听后如五雷轰顶,彻底相信李陵是真的背叛了大汉,于是下令将李陵夷三族,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全部惨遭杀害。

(出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大汉天子》李陵剧照,扮演者:陈冠翔)

其实,在边境替匈奴编练军队的是更早投降匈奴的汉都尉李绪,并非李陵。汉武帝因听信谗言误杀李陵全家,李陵得知后痛不欲生。匈奴单于对李陵则礼遇有加,于是,李陵诈降成真,娶了匈奴公主,当了匈奴右校王,深得匈奴单于的信任和器重。

汉武帝驾崩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继位,大将军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共同辅政,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霍光与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挚友,汉昭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又有所缓和,于是,霍光与上官桀特地借汉匈和亲的机会,派任立政等使者接李陵归汉。但李陵的态度却出乎意料的坚决,他以“恐再辱”为由断然拒绝了使者的好意。(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从此以后,李陵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至死未踏入大汉一步,直到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在异国他乡。

李陵到底是无耻叛徒还是悲情英雄?他投降匈奴是贪生怕死还是曲线救国?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笔者认为,李陵实乃诈降成真,纵然是气节有失,也实在情有可原。以下加以分析解释。

(汉军出征图)

第一,李陵以五千汉军对抗八万匈奴军,能做到杀敌一万,已经实属不易,最终的失败,并不能算是大的过失。李陵投降,完全是权宜之计,因为以当时的情况看,不降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如先诈降,再寻机会扳回一城。

第二,公孙敖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对付大汉,导致夷三族惨剧,很可能并非误会,而是用心歹毒的诋毁。公孙敖是卫青的挚友,当年李陵祖父李广的惨死,正是源于卫青对公孙敖的偏袒。也就是说,公孙敖与李家是有世仇的,他有陷害李陵的动机。这种猜想,从《汉书》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第三,在李陵投降的前一年多时间里,他并未帮匈奴做过任何事情,也没有担任匈奴的任何官职。至于娶匈奴公主和当上匈奴的右校王,那都是在汉武帝夷其三族之后。李陵是在心灰意冷后才真正归顺于匈奴单于的。但纵然如此,在李陵滞留匈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也并未真正损害过大汉的利益。

(苏武牧羊图)

第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来自于大名鼎鼎的苏武。曾经,李陵与苏武都是汉朝的侍中,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头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自此北海牧羊19年,坚贞不屈,誓死不降。

李陵与苏武本是旧相识,在匈奴期间更是成了莫逆之交。李陵曾被派去劝降苏武,虽被苏武拒绝,但二人一直保持着往来。多年之后,苏武归汉,他最了解李陵诈降的情况,所以屡次替李陵辩白,说他当时一直在找机会挟持匈奴单于,以图报效大汉,奈何汉皇不信任他,杀他家小,绝他归路,李陵这才诈降成真。苏武还盛赞李陵说:“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苏武的人品自然不容置疑,他的话也十分可信,毕竟二人在匈奴相处了近二十年时间,他确实非常了解李陵的处境和心理变化。

(苏李诀别图)

综上,笔者认为,李陵之所以能得到司马迁和苏武两位圣贤的肯定与信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诈降是权宜之计,成真是无奈之举。呜呼哀哉,一代抗匈名将,最后落了个如此下场!

那么,对于李陵投降匈奴,各位读者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探讨。

参考资料:《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