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遗诏大有玄机,知子莫如父,三条遗言,两条针对朱棣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对大明王朝来说,这是一个命运转折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今南京故宫),享年71岁。

(注:本文涉及年龄,按照旧时习惯,均采用虚岁,下同。)

明太祖朱元璋之死,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另一个混乱时代的开始。而这一切的祸根,都源于继承人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对于继承人,他从来没有犹豫过,嫡长子朱标是他心中唯一的太子人选。理由很简单,在朱元璋看来,打天下需要强主,而治天下则需要仁君。

诸多皇子中,老四朱棣与朱元璋最像,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强硬狠辣,但是,朱元璋认可朱棣的能力,却并不喜欢他。朱元璋最器重的唯有朱标,他仁慈宽厚,友爱兄弟,具备贤君的一切素质,更难得的是,与此同时,朱标又特别有谋略有主见,柔中带刚,甚至敢当面与朱元璋争短长。

只可惜,天妒英才,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风寒病逝,年仅38岁。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打击,他在悲痛欲绝之余,还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选定新太子。

上文提及,朱元璋有26个儿子,死了一个朱标,按理说他仍有诸多选择。但是,朱元璋偏偏不走寻常路,他毅然越过所有儿子,直接将孙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未来继承大统。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这父子俩从能力到性格,都非常相似。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决隔代立朱允炆为储君,但是,他也并非没有顾虑。朱元璋明白,朱允炆年少软弱,将来必定主少国疑,根基不稳。所以,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杀功臣,目的就是为了给孙子顺利登基清路。除此之外,手握重兵的儿子们也成了他忌惮的对象。

(燕王朱棣剧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了藩王,让他们镇守在全国各地。这些皇子,既有皇家血脉,又有军事实力,日后无疑会成为朱允炆最大的威胁,对于这一点,老谋深算的朱元璋怎么可能想不到。所以,这种担忧,一直持续到朱元璋驾崩前,体现在他的临终遗诏里。

张廷玉编修的《明史·卷三·本纪第三》中,完整收录了朱元璋的临终遗诏,原文如下: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份遗诏,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以下三条:

第一,传位给朱允炆;

第二,丧事从简,速葬;

第三,诸王不可进京奔丧。

(朱允炆剧照)

根据《明史》的记载,朱元璋从驾崩,到下葬,中间仅仅隔了7天,这在注重祭祀礼仪的皇家,是十分反常的,完全不符合帝王安葬规制。但是,这并非子孙不孝,而是朱元璋在遗诏中的明确要求。

另外,古人比今人更讲究孝道,即便是普通百姓,父亲过世,儿子也必须回家奔丧,甚至要辞官回乡,丁忧(守孝)三年。而皇家的丧孝礼仪则更严苛、更繁琐。朱元璋在南京,皇子们镇守在全国各地,按常理说,朱元璋一旦驾崩,儿子们必须是要进京奔丧,以尽孝道的。但是,朱元璋却在遗诏中明确要求,所有藩王不可进京奔丧,这就更加反常了。

这实在是一份值得玩味的遗诏,笔者认为,第二条与第三条实则都是服务于第一条。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临终最担心的就是朱允炆无法顺利继位,他要求速葬,就是担心夜长梦多,他要求诸王不可进京奔丧,就是怕儿子们借奔丧为由,举兵进京,造孙子的反。

朱元璋的遗诏,实在是用心良苦,他为了皇位的平稳过渡,不惜委屈自己,宁愿违反帝王规制速葬,宁愿得不到儿孙尽孝,也要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

朱元璋遗诏中的三条遗言,后两条主要针对的就是燕王朱棣,知子莫如父,朱棣最有实力也最有野心,所以朱元璋对他最不放心。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机关算尽,倾尽所有,最终也没能保住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就借靖难之役篡夺了大明江山,历史终究没能按照朱元璋的预想发展下去。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