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度为主流不齿的宋词,如何被苏轼摘掉“格调低下”的帽子? ​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的两大高峰。如今,词和诗以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立于文坛,但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词却因“格调低下”为主流所不齿。

词即歌词,最开始的创作意图仅限于歌唱,也就是说,词一度是音乐的附属品,而非诗那样独立的文学体裁。因为词是用来唱的,而演唱者大多又是青楼歌女,所以词以婉约为主,大多写儿女风情和离愁别绪。
(白衣卿相柳永)

宋仁宗时期,天才词人柳永横空出世,他的词风华绝代,惊艳千古。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词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是,风靡归风靡,柳永词的受欢迎仅限于民间,尤其是勾栏内,仍不为主流文坛所接受,连当朝皇帝宋仁宗都认为柳永词流于艳俗,评曰:“既然想要浅斟低唱,又何必在意虚名?且去填词。

以今人眼光看,以宋仁宗为代表的主流文坛对柳永的评价显然是偏见,但在当时,词确实主要流行于勾栏,服务于歌女,难免被冠上“格调低下”的帽子。
(宋词配图)

词得以摘到“格调低下”的帽子,主要归功于一代文豪苏东坡。苏轼一改词或莺莺燕燕、或哀怨伤感的风格,另辟蹊径,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并写出了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系列绝世名篇。

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凭一己之力将词从“格调低下”的误区中拯救出来的呢?答案是“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去写词。苏轼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不但开拓了词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词的格调。
(苏东坡)

婉约词主要是抒情体,为了让词在保持原有体式的同时,又能像诗一样叙事明志,苏轼开创了两种写词手法,一是加题序,二是用典故。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说题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题序很简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内容简单,但作用却是巨大的,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和缘由,还奠定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主题思想,并让读者清楚地得知,苏轼思念的对象是子由,即弟弟苏辙。所以,对于整篇词作来说,这个题序是非常重用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图)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说典故。
在行文时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称为用典。典故的使用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而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也是苏轼的首创,《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成功典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配图)

上阕中,苏轼巧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寥寥六个字便以替代性手法,形象描写出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飒爽英姿。

下阕中,苏轼巧用冯唐易老的典故,既写出了壮志未酬、老来难以得志的隐痛,又表达了为国效忠的渴望。

苏轼之所以堪当古今第一文豪,不仅因为他才华盖世,还因为他敢于推陈出新。无论你是倾心于婉约派的细腻柔和,还是钟情于豪放派的激情澎湃,都不得不承认苏轼确实将宋朝引上了新高度。苏轼之后,词才得以与诗并驾齐驱,成为被士大夫普遍推崇的高雅文学。

参考资料:《全宋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