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死去一百多年后,嘉靖帝私改其庙号,真的是因为太庙已满?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朱棣的庙号变更,一直是个热议不绝、争议不断的话题。以至于三人成虎,流言当真。

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供奉时使用的尊号,有“祖”与“宗”之分。《礼记》有言:“祖有功,宗有德。”或曰:“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所以,通常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后继皇帝则只能称“宗”。

(明成祖朱棣画像)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开国皇帝通常称“太祖”或“高祖”,而功勋卓著的“皇二代”们,多称“太宗”,比如汉太宗(刘邦之子刘恒)、唐太宗(李渊之子李世民)、宋太宗(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作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死后的庙号同样也是“太宗”,至于我们如今熟知的“成祖”,则是由嘉靖皇帝后改的。

按理说,“太宗”已经是“宗”字辈里的最高庙号,非常符合朱棣的身份和功绩,那么,嘉靖皇帝又为什么在朱棣死去一百多年后,非要将其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呢?
(嘉靖皇帝剧照)

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中多有讨论,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

正德皇帝无嗣驾崩,皇位传给了堂弟嘉靖皇帝。大孝子嘉靖登基后,一心要把自己的亲爹兴献王搬进太庙供奉,但按照礼制,明朝太庙只供奉9位皇帝,满了则要“亲尽则祧”,即按照与现任皇帝的血缘远近,把最远的那一位“祧”出太庙正殿,供奉在太庙后殿,但称“祖”的皇帝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嘉靖在位期间,太庙刚好满员,如果要把兴献王以皇帝身份请进太庙,则必须“祧”出血缘最远的一位。朱元璋是“太祖”,不“祧”,所以被“祧”的自然是朱棣。

但是,朱棣的历史地位极其特殊,是万万“祧”不得的,于是,嘉靖皇帝便将朱棣由“太宗”抬升为“成祖”,以便他与朱元璋一样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如此一来,被“祧”出太庙的便是明仁宗朱高炽了,相对来说,影响就没那么坏了,兴献王进太庙之事反对声也就小一些。
(嘉靖皇帝画像)

必须强调的是,虽然上述说法在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但并不准确。真实历史中,嘉靖皇帝给朱棣改庙号,确实是为了让没当过皇帝的亲爹兴献王进太庙,但缘由却并非太庙满了,如果朱棣庙号仍为“宗”就要被“祧”出。

其实,早在明孝宗在位期间,就已经确立了朱棣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至于原因,不言自明,毕竟朱棣才是这支皇族的始祖,如果没有朱棣当年靖难夺位,他们这些后辈谁也当不上皇帝。
(朱棣剧照)

真相是这样的:

古代祭天分为“郊祭”和“堂祭”,顾名思义就是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大典和在内堂举行的祭祀大典,其中,“郊祭”比“堂祭”更隆重,规格要高一些。按照传统,“郊祭”和“堂祭”时均有祖先牌位配祭。

嘉靖皇帝借恢复古制为由,重启“郊祭”和“堂祭”,目的是让自己的亲爹兴献王享受配祭。因为,一旦享受配祭,就必须有庙号,如果有了庙号,那就可以名正言顺进太庙了。

明朝的“郊祭”,享受配祭待遇的自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位置,嘉靖皇帝是不敢奢望的,他是想让亲爹兴献王配祭明堂(“堂祭”)。嘉靖皇帝的理由是,明朝一切礼制仿照周礼,而周公主持祭天时,配祭明堂的是他的父亲周文王,所以,嘉靖主持祭天,配祭明堂的自然是兴献王。

但是,大臣们纷纷反对,理由是周文王配祭明堂是因为他有功德,而不是因为他是谁的父亲, 明朝有资格的配祭明堂的应该是太宗朱棣。嘉靖不敢否定朱棣的功德,又一心想让亲爹兴献王配祭明堂,所以想出一个绝招——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升为“成祖”,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配祭“郊祭”,把配祭“堂祭”的位置留给亲爹兴献王。
(兴献王朱祐杬画像)

就这样,朱棣的庙号由原来的“太宗”升级为“成祖”,形成了一朝两祖的怪相。

参考资料:《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