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唐朝前的皇帝称“某某帝”,唐朝后的皇帝称“某某宗”?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熟悉历史的读者会发现,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叫“某某帝”,比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而唐朝以后的皇帝,大多叫“某某祖”或“某某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武宗等。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以唐朝为节点,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知识点是,“某某帝”是谥号,而“某某祖”或“某某宗”是庙号。所谓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世给予的评价性文字,比如,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称汉武帝。 所谓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时所用的尊号,比如,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称明太祖。

(汉武帝刘彻剧照)

唐朝以前,通常用谥号称呼皇帝,原因有二。

其一,谥号作为对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从一个人的谥号里,就可以大致了解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更便于后人了解历史。比如,“文”是典型的美谥,隋文帝就是好皇帝,“炀”是典型的恶谥,隋炀帝就是坏皇帝。

其二,隋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自然也就不能用庙号代指皇帝。以西汉为例,开国皇帝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汉高帝或汉太祖,至于我们通常说的汉高祖,其实是不正确的,只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如此称呼,所以后来才约定俗成,习惯性将刘邦称作汉高祖。第二任皇帝刘盈,谥号孝惠皇帝,没有庙号,所以只能称之为汉惠帝。也就是说,只有功勋特别卓著的皇帝才有资格加庙号,比如汉文帝开创盛世庙号太宗,汉武帝开疆拓土庙号世宗,而夹在中间的汉景帝,虽然也是一位不错的君主,却因没有特别突出的历史功绩,所以死后并无庙号。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到了唐朝,历史被改变,传统被打破。

其实,在唐初的文献中,一直是称李世民为文皇帝(谥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唐朝以前,皇帝死后,谥号都非常简约,比如刘邦的高皇帝、李世民的文皇帝,再比如汉文帝的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孝武皇帝。但李治死后,武则天偏偏给丈夫定了个特别浮夸的谥号,叫“天皇大帝”,后世总不能称李治为“唐天皇大帝”吧,这有点太标新立异了,所以就借其庙号,称他为唐太宗。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开了个坏头,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谥号都走向了繁琐与浮夸,并且都是极尽鼓吹的美谥,比如,李世民的谥号由文皇帝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后面朝代则越演愈烈,比如明朝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共计23个字,清朝努尔哈赤更夸张,他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27个字,创历史之最。

武则天之后,随着皇帝谥号字数不断膨胀,且后世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庙号便逐渐取代谥号,成为对皇帝的专用代称,“某某祖”、“某某宗”应运而生。

明清两朝的情况又有了新变化。

(清圣祖康熙画像)

明朝和清朝虽然也用庙号称呼皇帝,比如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历等,但与此同时,更常用的则是年号,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这是因为,明清两朝实行的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明英宗经历过复辟除外,清朝是从入关后算起),用年号代指皇帝非常便捷。

但是,明朝以前,一个皇帝通常有多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有年号14个,而武则天执政21年,有年号17个,仅这两口子的用过的年号就超过了明清两朝的总和。所以,对于明清以前的皇帝,我们无法用年号作为其代称。

综上,汉隋皇帝多称谥号,唐宋皇帝多称庙号,明清皇帝多称年号,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