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考试,不在嘉佑二年,而在太平兴国二年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有着“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称的英国学者汤恩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有句经典论断:“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晚年)

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文人的天堂”。论及原因,大多数人将其归结为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国策。诚然,赵匡胤虽为武将出身,却堪称史上最推崇文治的开国之君,甚至在“太祖碑誓”上留下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但是,真正开启文人美好时代的宋朝皇帝,却并非宋太祖赵匡胤,而是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皇帝,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弑兄篡位、品德有瑕的传闻。但真实历史中的赵光义,却雄才大略、颇有建树,正是他打开了宋朝文人的天堂之门。
(宋太宗赵光义像)

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朝,却完善于宋朝。更准确的说法是,科举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从赵光义开始的。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刚刚登基两个月的赵光义就举行了即位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此时,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诞生了四百年之久,但是,这次科举考试却是开创性的,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其影响贯穿宋朝三百年。

那么,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的这次科举考试,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用数据说话。
(《大宋传奇》赵光义剧照)

第一,录取人数多。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共计举行科举考试15次,录取总数为188人。而宋太宗赵光义主持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仅进士科的录取数就达到了109人,诸科录取数为207人,第一批次一共录取了316人。然后,赵光义又派人去细查贡籍(考生档案),将已经参加过15次科举,却仍未高中的184人全部“赐出身”。也就是说,你们这些人不用再考了,无论成绩如何,直接录取。这样算来,此次科举宋太宗共计录取了500人,比宋太祖在位16年所录取的人数总和还多。另外,这也是科举制度诞生四百年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
(科举取士)

第二,给予荣誉高。

宋代以后,人们习惯性将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称呼为“天子门生”,这个词,与宋太宗赵光义息息相关。

赵光义对考生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在开宝寺举行天子国宴,亲自宴请所有高中的500人,而且宴散时还每人赏钱20万,用以置办上任行装(车马、衣服等)。并且,赵光义还给予了考生一项特权,那就是可以越过层层上级,直接向皇帝汇报,这在封建王朝时期,无疑是莫大的殊荣和便利。(出自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到治所,事有不便于民者,疾置以闻。)
(天子门生)

第三,起授官职高。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科举进士的起授官职通常是从九品,最高不过从八品。而宋太宗赵光义给这批进士的起授官职是各州的通判,即副知州,并且有监督知州的权力,至少高出太祖年间进士两到三级。

两三级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做一个简单对比。宋太祖建隆三年的状元马适,入仕11年,才当上通判。也就是说,太宗朝的进士,一起步就领先了太祖朝进士十多年,这中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赵匡胤剧照)

第四,提拔晋升快。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其终极目标无非是位极人臣,致君尧舜上,而宋太宗年间的进士,晋升之快,更是超出想象。《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也。”也就是说,这批进士得到的提拔速度,是历代所没有的。其中,还有人在太宗这一朝就做到了宰相级别的,这意味着,从初入仕途到百官之首,前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真真应了那句“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注:凤凰城即中书监,宰相办公的地方。)
(文官办公)

笔者云:

虽然时任宰相的薛居正批评这次科举考试“取人太多”、“用人太骤”,即录取人数太多,晋升速度太快,但是从长远看来,宋太宗赵光义此举却无疑是一本万利、极有远见的。

首先,赵光义兄终弟及非常规继位,他在登基之初,急需拉拢人心、树立威信,这批深受皇恩的天子门生无疑会成为他最忠实的拥护者。与此同时,赵光义也给天下读书人发出了如是信号:好好学习,努力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奢望。

宋朝的文化昌盛,乃至于因此而来的经济繁荣,赵光义都功不可没。所以说,宋朝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科举考试,并非嘉佑二年那次,而是太平兴国二年这次。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