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斜街 胡同里的“邪门歪道”

 laoyu2012 2020-08-06

东斜街西口,往北不过百米便是灵境胡同地铁口

北京的“七下八上”名不虚传,这两天不是架在火上烤,就是上蒸笼蒸,“出门五分钟,出汗两小时”绝对不是杜撰。

时至今日,感觉必须得写点能降温的胡同了,这不,西单北边这条东斜街就是不错的选择。往前数700年,这里可是皇家宫苑用水金水河的河道。

别看北京在北方内陆,缺水是常态,但其实过去河流纵横,水源丰富。

《1865年北京地里全图》中的河湖池坑

且不说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且不说太平湖、龙潭湖、金鱼池,单说胡同,您要是在北京城里看到一条斜着的胡同,很大几率是古河道。上、下、东、西斜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过去是一条名为“银湾”的小河,《京师坊巷志稿》中称其为“减水河”,据传清代每年伏天洗象就是在这里。有《竹枝词》为证:“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

而其南侧的下斜街因为古槐密布,也叫槐树斜街;又因为附近有座土地庙,也称土地庙斜街。清末民国期间,土地庙一带曾有“花市”,专门售卖从丰台花乡而来的各种奇花异草。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上、下斜街

东、西斜街在西单北甘石桥的两侧,元代时这里是皇家宫苑用水金水河的河道。这条金水河自和义门(西直门)南水关进城,过甘石桥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着如今的东斜街向东北流,南支则是沿着灵境胡同一直向东。而西斜街则是金水河分支之前的一段。

《元大都都城图》中的金水河和甘石桥

东斜街路口的老邮局  曾是甘石桥的地标

甘石桥原名“干石桥”,据传是“河流干涸余下的桥”之意,原是座拱形的白石桥。

1924年,北京兴办有轨电车,甘石桥被埋入地下。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时,石桥才得以重见天日。但随后,为了加高路基,铺设马路,又再一次将石桥掩埋。

经过新华门的第三路有轨电车  图源网络

直到1986年修下水道时,在东斜街西口外,地下一米多深处,再次发现了那座拱形石桥,桥拱保存完好。

石桥虽难以得见,但自有轨电车通车起,它的名字便成为天桥至西直门有轨电车线路中的一站,而后又作为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站名沿用至今。

1950年北京电车路线图,经过甘石桥的有三条线路

图源网络

河流虽已干涸,也并非无迹可寻。据老街坊回忆,过去西斜街东口曾有一口甜水井,老北京人称“井窝子”,附近居民都喝这口井的水。每天早上,送水的工人推着独轮车,车上两旁各装有大木桶,每家按一挑水(两小木桶)来计算价格。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井窝子旁边建起了深井房,附近院子里自来水,就来自这里。

除了站牌以外,东斜街西口南把角过去还有座甘石桥邮局,坐东朝西,轩敞明亮,是甘石桥的地标性建筑,附近没有人不知道它的。

甘石桥邮局 图源网络

邮局建于1920年5月,直到2007年撤销,存在了87年,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

2018年,西单邮政支局为甘石桥邮局发行的邮资机戳  

图源 | 兵团战士btzs

礼亲王府 满清第一府

东、西斜街都是元代金水河的河道,明清时期河流逐渐干涸,河道上建起民居,于是便形成了胡同。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东、西斜街

胡同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西接西单北大街,东到西皇城根南街,在胡同西口,有座大宅子,高门大院,青砖绿瓦,大门常闭,门口北侧有个文保牌,上书——礼王府

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崇德元年(1636),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以亲王爵世袭罔替,是著名的清初 “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虽说是礼王府,却并非代善的居所,而是在满清入关后,承袭了礼亲王爵的代善之孙杰书的府邸。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因此王府也曾名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封号,又改称礼王府。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东斜街和康亲王府

嘉庆十二年(1807),王府发生火灾,由当时的礼亲王昭梿集资在原址重建。这里的礼亲王昭梿,曾写下《啸亭杂录》《啸亭续录》,这两本书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啸亭杂录》《啸亭续录》书影

1927年,礼亲王府前半部分由其后人租与华北学院(华北大学)使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后半部分也成为内务部(民政部)办公用地。如今,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中东斜街和华北大学

礼亲王代善功勋卓著,身为“铁帽子王”,其王府规制也非其他王府可比。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

老话讲“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礼王府规模宏大,重门叠户,据传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480余间

王府共分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位于中路,由四进院落组成,包括正门、二道门、银安殿、穿堂门、神殿、后罩楼等。东部原为亲王及其家人生活起居用房。西部原为花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今花园已无存,但从现存建筑中尚可窥见原府格局与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王府在明末时还曾是崇祯皇帝的岳丈周奎的私宅。周奎贵为皇亲国戚,他的贪财和抠门都是出了名的。

明末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命勋贵朝臣捐饷,周奎“坚谢无有”。但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后,“掠其家得金数万计”。

国丈带头坑皇帝,由此可见明末朝廷的歪风邪气之甚。作为既得利益者,王公大臣们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家国百姓,明朝不灭亡才奇怪吧。

恒亲王府 来自《啸亭续录》的误记

前面说过了礼亲王昭梿醉心文史,写下了《啸亭杂录》《啸亭续录》等著作。其中的《啸亭续录》曾载:“恒亲王府在东斜街,今为惇亲王府。”《京师坊巷志稿》也引用了这一句,其实,这应该是一处笔误。

恒亲王是康熙帝第五子允祺,最早分府于“齐化门(即朝阳门)内烧酒胡同”,但当传至第七代奕奎时,爵位递降至镇国公,于是烧酒胡同的王府改赐给了惇亲王绵恺。

如今的恒亲王府  图源网络

东斜街也并非和恒亲王府无一丝关联。恒亲王允祺的玄孙奕奎袭爵后,爵位降至镇国公,按规制,最初的亲王府不再适合他居住,于是就举家迁往西城甘石桥的东斜街。这或许也是礼亲王昭梿记错的原因吧。

2001年的东斜街  图源 | 红墙长安

奕奎的镇国公府具体位置在哪已不可考,但陈宗蕃先生在《燕都丛考》中有曾这样的注释:“今乾石桥作甘石桥,梁士诒燕孙宅在焉。光绪之末,长沙张文达公百熙之旧寓,亭台花木备极幽胜,或即恒亲王府之遗址。”

这位张百熙,进士出身,曾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还是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的创办人。

如今的东斜街,甘石桥已无存,甘石桥邮局也已销声匿迹,改作了一家餐馆。

午后,走进胡同里,人影稀疏,树影婆娑。胡同里有气派的王府,有拥挤的大杂院,有装修现代的酒店餐馆,也有颇具生活气息的小超市,还有几幢两三层的小楼,其中一处标着“西长安街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字样,甚至还有两处老房子屋顶上悬空架设了钢结构的集装箱式简易房,一处门脸改作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样式……

胡同西口,左侧有个修车的摊子

胡同西口不远的意大利餐厅

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大杂院了

钢结构的简易房

江南风格的门脸

几处两三层的小楼,大多为民国时期的建筑

造型各异的房子,出现在这条灰墙灰瓦老胡同里,并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反而增添了街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骑板车的大哥进了小院,困顿的小商店老板在门口藤椅上打盹儿,卖主食的大姐在灶台前忙碌,25号的囊坑烤肉烤肉店门口贴着正在休息……胡同里处处都是生活的气息。

此情此景,谁能想到,700年前,玉泉山的水曾从这里流过;

300年前,清初最显赫的王爷之一——礼亲王的孙子来到这里,在胡同口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王府;

100年前,胡同西口建起一座甘石桥邮局,成为甘石桥的地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