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的成功都是我帮的

 沙漠水滴李娜 2020-08-06

家人们,看到这个话题时,您是不是感觉怪怪的?如果您非常的成功,有一个人四处向别人宣扬:那谁谁谁的成功都是我帮的,当初要不是我,他不可能有今天。您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无论成功还是不成功,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会得到无数人的帮助,小到别人帮我们让了一个座,提醒我们我们的鞋带开了,大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有人对我们的点拨与提携。有些人我们记得,有些人我们不记得了,但是那份被帮助时的温暖会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想起心里都暖暖的。

有一天傍晚,水滴与儿子在外面散步。走上过街天桥时,水滴对儿子说:“宝贝,你知道吗?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有一天妈妈要去公司开会。这里到处都是雪,还有雪化之后结的冰。妈妈不敢走,一步一步小心的试探着。有一个叔叔走过来,看到妈妈不敢走,什么都没说,搀扶着妈妈顺利走下了过街天桥。妈妈不认识那个叔叔,妈妈安全之后他就走了。但是,妈妈会永远记住他。”

水滴相信,像这样的事儿,家人们也都遇到过,当别人温暖了我们的心,我们就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别人的心,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帮助的那个人一定会是曾经帮助了我们的人。善意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

但是,总有一些人,帮助了别人以后,生怕别人不知道,在外人面前四处宣扬,特别是当被帮助的人成功成名之后,生怕自己被别人忘记。如果四处宣扬之后依然没有被成功的人记起,则会恼羞成怒,开始说某某人忘恩负义。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经常碰到呀?

风雅颂讲过一个故事。经济学家孙冶方与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政协委员。有一天俩人参加政协会议时,孙冶方听说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就对她说:“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我很感谢他。”

资华筠把这话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她以为老师一定会为此而自豪。谁知道老师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师年纪大了,就嗔怪的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给忘了。”

老师认真的回答:“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错的事儿,记住的目的是怕再做错。至于做对的事儿,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孙冶方的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有什么功劳。”

老师的这句话给水滴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强调的是孙冶方自己的努力。试想一下,哪一个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呢?别人的帮助必不可少,但是自己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如果自己不努力,有再多的人帮助自己,也不可能会成功的。再说了,如果自己不努力,别人也不愿意帮助自己呀!

老师越强调孙冶方自己的努力,孙冶方反而会越感激他。

别人帮助了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吗?当然应该,不仅应该感谢,而且还要用心感谢。

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的时候,曾经编辑过杨绛的一篇作品。发稿费的时候,他才得知,杨绛已经跟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了。稿费发不出去,按报社的惯例应当先留存,等作者回国之后再发。出于对作者负责的心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把稿费兑换成了外汇,寄去了英国。

47年之后,他偶尔听说钱钟书和杨绛住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就抽空前去拜访。让他意外的是,钱钟书打开门一看是他,不仅躬身相迎,还对杨绛说:“恩人来了。”俩人殷勤招待。他很纳闷,也没敢问。

以后,每次他去,钱钟书和杨绛总是称他为恩人,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就问钱钟书:“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什么总称我为恩人呐?”钱钟书脱口说道:“你还记得47年前,曾经给杨绛寄过稿费吗?那正是我们在英国最困难的日子,你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

他想了半天才想起这件小事,他万万没想到,时隔快半个世纪了,这位大学者依然将这件事铭记在心,并且念念不忘。他感动的说:“我对每一个作者都是一视同仁,为他们服务是我的本分呐。”钱钟书却说:“只要是帮助别人的事儿,份内份外没什么差别,我还是应该感激。”

家人们,水滴习惯说一句话:高标准要求自己,低标准要求别人。帮助别人是出于我们的本心,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回报。如果别人记得我们的帮助,选择了感恩,我们要明白那是他们有情。如果别人不记得我们的帮助,也很正常,因为帮助别人原本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儿。我们已经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不能再要求更多了。

一旦我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无论别人是有心相帮还是无意之助,我们一定要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去感恩。

地球是圆的,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不需要张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