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排精神救不了男篮, 更救不了国足

 三无青年爱曼联 2020-08-06


这些命题,谈的愈多,愈发感觉驾驭不了。

女排 12 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掀起来全民的狂欢,可以说这份快意、激情、燃爆了整个中国,几乎每一个人的朋友圈、微博都被刷屏了。

各种公司借势宣传,各种文案、各种运营活动铺天盖地。

中央电视台做足了准备,有媒体称央视早已提前判断这会是 2016 年全国收视率最高的一档节目,于是从上午 9 点开始,一直到颁奖仪式结束,郎平和全部 12 名队员在现场一个接一个地接受采访,央视整整直播了近 4 个小时。

辉煌之余,提气之余,来谈些别的。

女排的赞助商多到用不完,可是女排联赛呢。

深圳八一女排有巨额赞助,队员可以享受专业训练基地、五星级酒店;上海女排有大型国企赞助。她们不缺赞助,成绩也好,去年都是四强。

可是,我们都还记得没有赞助商的山东女排变为山东体彩女排,还有曾经为了省钱把主场选在曲靖而不是昆明的云南女排,全名叫云南滇池学院女排仍属于体制内的运动队,工资低得难以想象。

与此相比,女排联赛也有年薪上百万的队员。

这份差距,包机参加比赛与挤长途普通火车参加比赛的差距,是光鲜亮丽的奥运金牌下触目惊心的现状。

直播技术、推广运作、比赛运作,女排联赛都还远远没有市场化,更别提职业化了。

女排想要更加长久的繁荣,仅仅依靠体制化,肯定是不行的。举国之力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体制化,可以谈信仰,谈精神, 谈拼搏,但是一个长久繁荣的体育运动,长远的唯一目标一定是职业化。

不是说精神不重要,而是依然是谈精神,那就离职业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很多人讲,怎么把女排的经验,复制到其他球类,尤其是被大多人黑到体无完肤的国足

“谁都赢不了”、“只能在家里哭”,调侃背后,国足依然是凄凉的一片荒漠。

女排确实是辉煌,但是中国女排是举国之力的产物,女排联赛的落后也是不容分辨的事实。

女排能成功,正是因为全球范围内市场化的程度都不够,举国之力,再加上天造地设的郎平,才能成功。

那么怎么复制女排的经验?

把那些市场化的大球,重新回到体制化?

把 CBA、中超重新打回体制化?

男子足球、男子篮球跟女子排球不一样,若是用体制化的足球、篮球对抗外界高度市场化、职业化的足球、篮球,那样只会让这两样大球陷入更深的黑暗,乃至万劫不复。

足球已经高度商业化,市场化,重回体制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对的。

现在唯一的路就是在市场化中不断职业化,高度职业化。

真正应该深思的是,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样奇特而又无奈的现象: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项目,反到陷入冰冷的低谷?

男篮,能扛起的大旗的有且只有易建联。男足,当年还有孙继海、郑智,现在能征战主流联赛的还有谁?没有人,一个都没有。

愈发火爆的球市,中超动辄用过亿的天价引进外援,表面上金光闪闪,

但是落后的场地环境,封闭的足球技术团队,极不专业的医疗环境,不成体系的青训梯队……

就像插在心口的利剑,随时都可能要命。

重金投入下的各个俱乐部,外援身价越来越高,赢球奖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司空见惯。

却没有人认认真真的搞青训,也没有致力于更职业化的足球俱乐部。

为什么?这个问题太繁杂,我回答不了。

昨天看到骆明的一句话:那为啥大多数俱乐部老板以及那么多往足球砸钱的人不认真搞青训呢?

“培养一个球员要十年,十年之后,我怎么知道我还搞不搞足球?”

这个现实,才是晴天霹雳般的痛心疾首。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