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人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汉族?

 青松he 2020-08-07

根据相对可信的历史传说,汉族起源于活动在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支持。


在以渭河、汾水、洛水等黄河支流为中心,西至青海的河湟谷地,北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河套平原,东至河南东部的太行山区域,南至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发现了包括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在内的十余处人类活动遗址,这些遗址具有相同的文化构成要素,被统称为“仰韶文化”。炎帝和黄帝部落,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随着时间推移,炎黄部落成员开始向四方迁移,向西占领了整个河湟地区,向东到达了泰山和渤海,北进到了辽西平原,南部到了江汉平原。仰韶文化继而发展出了一个分支,即庙底沟类型。该类型的分部范围,和夏、商、周的政治活动区域高度吻合。

而庙底沟时期,正是炎黄部落活动巅峰期,为夏、商、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基本确定了华夏人(族)的主要生活地区。近现代发现的众多夏、商、周遗址,也多聚集在这一区域。


至于“华夏”名称的来源,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以“礼仪之大”、“服章之美”来区分的人群、部落和国家。区分的标准就是尊礼法、穿华服的即是华夏人,其他的都是蛮夷。而以华夏人的居住地区为“中国”,四周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以此为标准,周时的楚国不幸中的,在其他诸侯国的国君还都是公、侯、伯封号的时候,楚国却妄自称王,跟周朝、周王平级了。楚王熊渠很嚣张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将他的三个儿子全部加封号为王。由是,楚国因为不尊周礼,被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一起鄙视,称之为“南蛮”,并被光荣的开除出了“华夏”。楚国所在区域,由此也被称为“楚蛮之地”。但楚人很明显也是炎黄部落的后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因为不守规矩,被踢出了“华夏”之列。而汉高祖刘邦,也正好就是楚人。

在当时,还没有所谓“民族”的概念,除了华夏大联盟在互相攀亲时,以华人、夏人,以及诸夏等相称外,大都以国名或者部落名相称,比如周人、晋人、羌人、义渠人、匈奴人等等。这其实是以国家和文化认同为基础,组成的复杂群体。


在秦始皇一统华夏后,由于七国的印记太深厚,秦朝短短统一的十余年不足以更替掉一代人,这些人还是习惯性的以原国名相互称呼。如楚人项羽、刘邦,一般没人说他们是秦人,只有外藩才统称之为“秦人”。

秦始皇统一华夏,也加强了民族融合,征服了百越诸部,并迁移华夏人口进入南方,互相通婚、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族群的规模。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其实就是诸侯国,称其为“汉国”也是没错的。此时,刘邦管辖区域的人口,已经开始被称呼为“汉人”了,并且他们也以“汉人”自称。这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而刘邦战胜项羽之后,自然而然的会仿效秦朝,以“汉”为国号,建立了享国400余年的汉朝。

由于汉朝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四处征伐,开疆拓土,跟周边部落的战争、贸易增多,周边部落、国家的人称汉朝人为“汉人”。汉朝人自己在外部群落、国家面前也都自称“汉人”。


加上汉朝平南越、战匈奴、收西域,成为了亚洲东部第一大国、第一强国,这也加强了汉朝人的自我认同感,形成了凝聚力。加上汉朝并不禁止边民内迁和少数民族迁徙入内陆,这些人游牧转农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汉朝土著居民的自我认识更加强烈。而且,汉朝享国时间较长,总共长达400多年,在历经几代,甚至十余代人的融合之后,百越人、被迁入中原地区的匈奴人等等,很大一部分也都开始以汉人自称,认同汉文化。

《晋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象林(大概就是秦始皇时的象郡区域)自此南有四国,其人皆云汉人子孙”。由于汉朝影响力太大,历经三国时期,到了晋朝,人们还多以“汉人”自居。

再加上西晋同秦朝一样,享国极短,仅30余年就被胡人所灭,还不足以让人们忘记汉朝。同时,北方“五胡乱华”,胡人大肆杀戮,更是增强了汉朝遗民对汉朝的思恋,以及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留园手机端升级,浏览关注朋友动态,更快捷方便!


晋朝太弱,因此,到了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人称自己为晋朝遗民,即晋人,多以“汉人”自称。如《南齐书·魏虏传》中就有,“佛狸母是汉人”,佛狸即北魏皇帝拓跋焘。拓跋焘时期,东晋已经灭亡了,南方处于南朝宋的统治之下。

而在《魏书》中所记载的北魏诏书中也有,“皆是前世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强之徒,乞胡之诞言”,时人已经习惯用汉朝追溯了,基本上忽视晋朝。

《北齐书》中也有记载,齐显祖高洋曾对臣子说,“高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北齐皇帝都称汉晋遗民皆为“汉人”。

可见,到南北朝时,虽然经过了另外一个统一王朝晋朝,但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包括汉晋遗民,都已经习惯将华夏人统称为“汉人”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朝太牛,国威强盛,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群落都打的好惨。人们也通常都习惯于服气于强者,被强者打败不可耻,被弱者打败了才可耻呀。西晋是在有点弱,皇帝都被胡人俘虏了,自然会被无视。

《隋书》中也记录了隋朝大将梁睿上书隋文帝杨坚,请战的内容,其中也有“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汉朝地盘太大,遗民太多呀,不服都不行。


到了唐朝,虽然外藩有称唐朝人为“唐人”的,但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多还是以“汉人”称呼唐朝人,而唐朝人也称自己为“汉人”。

两唐书中记载,唐建中十七年,唐和吐蕃交战,英国公李勣(又名徐世勣)的孙子徐舍人就曾说,“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而在唐朝本朝的诏书、文书,及外藩上书中,也多以汉人称呼,如吐蕃向唐朝皇帝的上书中就有,“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做的乐府诗《缚戎人》中也有“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意思是说曾经背井离乡的汉人,终于回来了,却被当成吐蕃人抓了起来,实在是冤枉呀。

自南北朝、大唐之后,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自认为汉人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虽然期间,元朝也曾将契丹人视为汉人,但这也不能怪蒙古人,实在是契丹汉化程度太高了。


而到了近代,“民族”的概念传入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汉人”从此有了“汉族”的称谓。而清朝灭亡后,包括汉、蒙、满、回、藏等等多个民族在内,又有了“中华民族”统称,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民族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