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偶蹄目

 百科小全藏书阁 2020-08-07

  

偶蹄目(Artiodactyla),现存10科75属184种。除大洋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我国产41种。每一脚上一般都有2或4个大小几乎相等的脚趾,身体主要着力于第三和第四趾上。第二趾和第五趾比较小或已消失。第一趾在一些早期猪形类的前脚上还保存着,距骨有两个滑车;股骨没有第三转子。

  

植食,少数杂食。骆驼、鼷鹿、鹿、牛类反刍,胃的构造复杂,3~4室。河马、野猪和西貒科不反刍,胃1~3室。前臼齿和臼齿大而发达,犬齿多退化。仅下门齿发达,上门齿小或退化以至消失,仅以硬皮上腭咬合取食。前臼齿和臼齿在构造上均属高冠齿。具有适于研磨的咀嚼面,例如猪具有隆起的小瘤,称丘齿型;反刍类的牛、羊和鹿的颊齿具有前后扩展新月形的月型齿。多数具角。

偶蹄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鲸和海豚等动物不是典型的偶蹄动物,属于特化类群。


偶蹄目动物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基本上从始新世开始分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其进化的重要时期。

古新世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的第一个主要时期,大约开始于6550万年前,终于5600万年前。

始新世大约开始于5600万年前-终于3400万年前,介于古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大置换的大型生物集群灭绝。此一事件可能是关于一或数颗的大火流星撞击西伯利亚以及现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中新世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介于渐新世与上新世之间。

上新世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260万年结束。上新世前是中新世,其后是更新世。

  踝节目是已灭绝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主要生存于古新世及始新世。与食虫类动物的祖先相比,踝节目成员显示了演化成杂食性或草食性的最初迹象。大型的陆上草食性动物自从恐龙的灭绝后就消失了,食性的转移引发了踝节目的演化辐射。最原始的踝节目其实是某些现代有蹄类的共同祖先。虽然有些踝节目有细小的蹄,但最原始的形态是有爪的。

早期的偶蹄动物类似今天的鼷鹿:小巧,短腿,以叶子为食


  鼷鹿科,是一类小型的哺乳纲偶蹄目动物,它们是反刍亚目下最原始的成员

始新世晚期,三个现代亚目已开始分化:猪形亚目、胼足亚目和反刍亚目。然而偶蹄目并没有占据生态主导地位,当时是奇蹄目的繁盛时期。偶蹄动物只能占据一些边缘生态位艰难维生。但是同时它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复杂的消化系统的进化,从而能够以低级食料为生。

始新世开始出现草。中新世的时候全球气候变干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开始发育,并向全球蔓延开来。草其实是一种非常粗糙、难以咀嚼消化的食物。这也就导致了大量植食性动物灭绝,甚至包括了奇蹄目的代表、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巨犀

而对偶蹄目来说,它们的机会来了。在之前的4000万年里,偶蹄目体型较小,平时只能吃奇蹄目吃剩下的。为了生存,它们只能尽可能利用每一口食物,于是就进化出了强大的消化系统——反刍

  

很快偶蹄动物就取代了奇蹄动物的生态位,成为了食草动物的主导。时至今日,偶蹄目已发展到220多种,而奇蹄目只剩下可怜的20种不到(马科、犀科、貘科)。


  

猪形亚目,是偶蹄目的一个演化支,包含了所有亲缘上与猪科相近、离反刍动物较远的物种。河马科曾被归类于此,但现已和鲸类一起归类为河马形亚目,河马形类与反刍亚目的亲缘关系更近。

  

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和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又分为古齿兽次目Paleodonta、弯齿兽次目Ancodonta和猪次目Suina:中国已发现的古齿兽次目化石有双锥齿兽属Dichobune等一些小型的偶蹄类和一些较大型的古猪兽属Archaeotherium等;弯齿兽次目包括先炭兽Anthracokergx)、沟齿兽Bothriodon)、河马Hippopotamus等属,这些化石中国都有发现;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的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趾节骨。现存2科。


  

胼足亚目,是偶蹄目的一个演化支,大约在4620万年前始新世中期开始出现,在北美洲及欧洲都有长期的化石记录,现在仅有骆驼科一支存活至今,目前分布在南美洲、亚洲及非洲北部;澳洲大陆也有由人类引进的野化骆驼分布。

  因足底有胼胝状肉垫而得名,胃有3室,为反刍动物。包括现存的骆驼科Camelidae、史前的剑齿兽科Xiphodontidae以及一些分类地位尚不明确的早期偶蹄目。剑齿兽科是始新世中期到渐新世早期生活于欧洲的原始动物,很不繁盛。骆驼科于始新世起源于北美,长时间局限于北美,在北美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类群,约在上新世开始进入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而现在北美洲的骆驼已经灭绝,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却保留了下来,多被驯化为家畜。

  

反刍亚目,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其中的动物均是食草性动物,拥有分为多个胃室的胃进行反刍的动作。通过这个结构反刍亚目的动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

  

因胃具有多室,有反刍能力而得名,对植食性高度适应,是最进步和最繁盛的有蹄类。从始新世开始出现,在中新世时开始繁盛,逐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有蹄类。可分为原始的鼷鹿下目Tragulina和进步的有角下目Pecora。前者是原始的反刍类,不很繁盛,包括最早的反刍类,早期的成员与现在的鼷鹿非常相似,但尾较长,和骆驼科一样胃仅3室,反刍能力尚不完善,体型均小,无角,现仅1科;后者是进步的反刍类,种类数量多,分布广泛,早期类型接近鼷鹿,进步的类型比较特化,胃4室,具有完善的反刍能力,多数种类头上有角,不同类群角的形式不同,现5科。 反刍又称胃复胃或多室胃,包括4个相通的隔室,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3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食物在此贮存并可反回口中再次咀嚼;第4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相同。

从吃货的角度来看的话,牛的胃可以分为四个好吃的东西

瘤胃,也叫牛草肚。瘤胃是一个密闭的活体发酵罐,罐子里面住着许多种类的微生物,构成了食物消化的“主战场”。表面是疙瘩状的突起,口感比较韧一点,适合炒、煮、炖或者做牛肚锅底

  

网胃(金钱肚、麻肚、蜂巢肚)就像一个筛子,,既起到了过滤的作用,防止了异物对其他肠道内表面的伤害。 网胃表面是蜂窝状、网状的突起,比较有嚼头。

  

瓣胃(牛百叶、毛肚)前通网胃,后接皱胃,表面许多大小不等的叶瓣是由黏膜面向内凹陷形成的。把来自瘤胃的食糜去掉水分和电解质后进一步磨细、浓缩,之后推送入皱胃。

瓣胃由于表面呈现大量薄瓣状,带小突起,口感爽脆,而且那迷人的多瓣结构和小突起,保留汤汁的能力那是相当强,作拌菜或者涮火锅味道极佳。

  

皱胃(牛肚)后接小肠,是唯一具有分泌功能的胃,也就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功能,因此也被称为真胃。既有草肚、金钱肚的韧性,又有丰富多褶皱的表面,无论是作拌菜或者是涮锅或者是焖煮都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基本上,偶蹄动物分为两大类,然而各类内部形态差异很大。猪形亚目(猪、西猯)保留四趾,臼齿简单,腿短。犬齿常常变大成獠牙。它们大多属于杂食动物,胃构造简单(器官构造与人类最近)。骆驼类和反刍类则相反,倾向于向长腿、两趾和复杂颊齿(用于对食草的适应)和复杂胃。伴随复杂消化系统的出现,它们有了反刍的行为:将半消化状态的食团吐回嘴里重新加以咀嚼后下咽以获得对养分的最大程度利用。


  

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早期偶蹄动物中与河马最接近的一支食肉偶蹄动物,即中兽类,在始新世就返回大海,演化为今天的鲸。猪型亚目多数是杂食性。

  

偶蹄类动物的分类受到了热烈的争论,因为栖息在海洋中的鲸豚类从陆生的偶蹄类动物进化而来。有些有蹄类动物(河马)与海洋栖息的鲸目动物比其他偶蹄类动物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使得偶蹄动物传统上被定义为无效的并系群分类,因为它包括来自共同祖先的动物,但不包括其所有后代。系统发育分类只识别单系群分类群; 也就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下降,并包括其所有后代的群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偶蹄目和偶蹄目鲸豚类有时被归入更具包容性的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分类群中。

另一种方法是在修订后的偶蹄目分类单元中包括陆地居住的甚至有蹄类动物和海洋栖息的鲸类动物(鲸目改为鲸下目)。

【注】并系群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类群中的成员皆拥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该群中并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后代。一个类群是否为并系群,需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对结果而决定。

本目各亚目的演化关系如下:

  

史前种类

  • 丽猪科 Leptochoeridae†

  • 双锥齿兽科 Dichobunidae†

  • 长尾猪科 Cebochoeridae†

  • 巨猪科 Entelodontidae†

  • 无防兽科 Anoplotheriidae†

  • 石炭兽科 Anthracotheriidae†

  • 新兽科 Cainotheriidae†

  • Agriochoeridae†

  • 岳齿兽科 Merycoidodontidae†

  • 美鹿科 Leptomerycidae†

  • 原角鹿科 Protoceratidae†

  • 鹿驼科 Oromerycidae†

  • 剑齿兽科 Xiphodontidae†

  • 疑刍驼科 Amphimerycidae†

  • 沼猪科 Helohyidae†

  • 吉洛鹿科 Gelocidae†

  • Dromomerycidae†

  • Raoellidae†

  • 河猪科 Choeropotamidae†

  • 沙尼兽科 Sanitheriidae†

  • 梯角鹿科 Climacoceratidae†

  • 古鹿科 Palaeomerycida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