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勇哥也要学《论语》471——480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张学勇:勇哥也要学《论语》471——480

勇哥也要学《论语》471——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释意】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请教:“您在老师那儿,也得到与众不同的指点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院中,我恭敬地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便认真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便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我回去便认真地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了君子对自己儿子的态度。(收获真是不小啊!)”

【感悟】

孔子曾经说:“吾无隐乎尔。”(7·23)但他的学生们总是不相信,怀疑他会厚此薄彼,有所偏袒,有所保留。陈亢终于忍不住,旁敲侧击地向孔子的儿子孔鲤了解情况,“问一得三”,心情变得非常高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像陈亢一样,经常会疑神疑鬼,经常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搞得自己整天神经兮兮,筋疲力尽。把人往好了想,把事往好了做,人生才会更潇洒,人才不会活得那么累。

【附注】

陈亢:陈子禽。前面《学而篇》(1.10)中曾请教过子贡。

勇哥也要学《论语》472——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亦曰“君夫人”。16.14

【释意】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外邦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邦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感悟】

古人对称谓是非常重视的,自称要谦虚,如“敝人”“寒舍”等,对别人的称谓要表现出敬意,如“令尊”“贵姓”“高寿”等。邦君之妻,虽只一人,但在不同的场合却扮演着不同的身份,人对她和她对人也就有了不同的称呼。“小童”、“寡小君”是谦称,“夫人”、“君夫人”是敬称,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谦敬相宜。现代人不怎么讲究这些了,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其实深层次里却反应了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口闭口都是“我”怎么样,“你”怎么样,改变的岂止是一种称谓?

【附注】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一则也应该是孔子所言,只是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子曰”二字。

勇哥也要学《论语》47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释意】

阳货想要拜访孔子,孔子避而不见,于是他便送了一个蒸熟的小猪(,逼着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的时候,去表示拜谢,却不料,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几句话想和你聊聊。”

(看到孔子走了过来,)他又说:“自己有一身本领,却不为自己的国家所用,这可以叫做仁爱吗?”(孔子没吭声。)他便自言自语地说:“不可以。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却屡屡错过机会,能算是聪明吗?”(孔子仍然没有吭声。)他又自己说道:“不可以!时光远去了,就不再回来了呀!”

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出来做官了。”

【感悟】

孔子为什么不愿意见阳货?阳货虽然也很有才能,但为人残暴,“尝暴匡人”,这与孔子“仁”的主张相悖。季氏把持朝政孔子就已经看不下去了,而此时季氏的实权又落在了阳货手里,“陪臣执国命”,天下无道,这在孔子眼里是非常不合礼制的。虽然阳货端着架子,盛气凌人,孔子却虚言推诿,不愿意与他同流合污。(据《左传》记载,孔子在阳货当权之时,并未仕于阳虎。)

【附注】

阳货:又名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代以来把持鲁国的政治,此时阳货这时又把持季氏的权柄,后因企图消除三桓未成,逃往晋国。

归孔子豚:《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就是利用这种风俗,趁孔子不在家,赠送礼物。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去登门道谢。

勇哥也要学《论语》4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耳。”17.4

【释意】孔子来到了(子游做长官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子?(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还用得着诗歌礼乐吗?)”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不断学习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不断学习,就很容易引导。(学些诗歌礼乐怎么会没用呢?)”

孔子听了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和他开玩笑罢了。”

【感悟】

    孔老先生也不是整天不苟言笑的迂夫子,他也经常会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有时候说话也是和我们一样不经大脑的。这次拿子游开了个小玩笑,说他教老百姓文化礼乐是“割鸡”用“牛刀”,也就是说老百姓不用教他们这么高深的知识。不料,子游却当真了,一通话把孔子噎得无言以对,只好尴尬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说自己只是开玩笑罢了。从寥寥数语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就算是老师说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对就给他怼回去!

【附注】

言偃 (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

勇哥也要学《论语》4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7.5

【释意】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助他一臂之力),孔子也准备前往。

子路很不高兴,说道:“你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吧,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一定是真的想用我,有所作为。)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东周的文化在这里复兴。”

【感悟】

公山弗扰和阳虎有一拼,同为季氏家臣,都叛变了自己的主子,也都想邀请孔子去相助。可见,孔子在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可是,空有其名,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公山弗扰伸出橄榄枝,孔子打算前往,却受到了子路的阻拦。如果没有子路阻拦,孔子会去吗?我想,他一定不会去的。孔子对“陪臣执国命”的做法深表不满,怎么又去趟这滩浑水呢?仔细想来,我觉得孔子是在抓住契机,创设一个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师生思想产生碰撞交流,使教育不露声色,润物无声。

【附注】

公山弗扰:春秋时期鲁国人,复姓公山,名弗扰(也作不狃、不扰),字子泄。公山弗扰和阳虎同时,都是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季桓子非常器重公山弗扰,派他担任季氏的私邑——费邑的邑宰。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作乱,准备废黜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嫡长继承人,另立自己平素所亲善的其它庶子,于是拘捕季桓子。季桓子设计骗过阳虎,得以脱身。阳虎兵败出逃齐国之后,公山弗扰仍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公山弗扰大概也想有所作为,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征召孔子。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已经是大司寇了,他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任命自己的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实行“堕三都”计划,抑私家、强公室。堕费时,却遭到了公山弗扰的顽强抵抗。公山弗扰和叔孙辄(叔孙氏的庶子)起兵反鲁,兵败后逃到齐国,后又辗转至吴国,费邑终于被拆毁。

勇哥也要学《论语》4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释意】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

子张问:“请问哪五种?”

孔子回答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恩惠。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重用,勤敏就能做好工作,恩惠就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感悟】

阳货和公山弗扰都邀请孔子去相助,孔子最终没有去,为什么?这一则便是答案。孔子一生以推行仁政为己任,对不仁不义之举深恶痛绝。在他眼里,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恭,宽,信,敏,惠”的标准,是不值得相助的。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用不用“我”是“你”的事,“我”无法左右;但愿意不愿意被“你”所用,却是“我”的事,不是“你”能左右的。

勇哥也要学《论语》477——佛肸(bì xī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lìn)。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páo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

【释意】

佛肸召孔子前去相助,孔子打算前去。

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盘踞中牟谋反,您却要去相助,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孔子回答说:“对,我的确说过这句话。但是,不是有最坚硬的东西吗?怎么磨也不会薄。不是有最洁白的东西吗?怎么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个瓠瓜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家吃呢?(我怎么能只做一个摆设,做一个毫无用处的人呢?)”

【感悟】

又是一个叛乱分子发来了邀请,孔子又一次动心,子路又一次质疑劝阻。虽然孔子坚信自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且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最后仍未成行,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却越来越深,想要有所作为而不得其所,又不甘心做一个毫无用处的瓠瓜。理想未达,斗志难酬,心中自是万般滋味,更与何人诉。

【附注】

佛肸: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

勇哥也要学《论语》478——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

【释意】

孔子问:“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来,你坐下,我来告诉你。爱仁德而不爱学习,就会容易被人愚弄;爱耍小聪明而不爱学习,那就会放荡不羁;爱诚信而不爱学习,那就会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爱直率而不爱学习,那就会说话尖刻,伤人伤己;爱勇敢而不爱学习,就会添乱闯祸;爱刚强而不爱学习,那就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感悟】

“仁、智、信、直、勇、刚”这六种个性都很好,但如果没有知识做底蕴,缺乏必要的内涵,就可能变成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短处,有时长处即短处,短处即长处,用得恰当就是长处,用得不当就成了短处。多学习,向书本学,向别人学,才能扬长避短,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勇哥也要学《论语》47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4

【释意】孔子说:“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妄加评议,这是品德修养中最应该摒弃的行为。”

【感悟】周围有许多人喜欢妄评,不去实地考察,不去认真分析,单凭自己主观臆断就对某人某事多有指摘,恶言自加,无所不用其极。当有人质疑他的时候,他给人家戴上一顶“不容别人批评”的帽子,就好像全世界就他最聪明,就他分析问题最全面,就他看问题最透彻。“流丸止如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读书也好,说话也好,不轻信,不盲从,不妄评,才是君子所为。

勇哥也要学《论语》480——子曰:“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 之盗也与?”17.12

【释意】孔子说:“表面上严厉强悍,内心却懦弱无比,如果用坏人来比喻的话,只怕就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感悟】

在前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这样呢?多行不义,“色厉内荏”或许是最好的注脚。许多人道貌岸然,人前装得很威严,一派正人君子的模样,却是口是心非,在装腔作势。东窗事发之前,表面上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实际上内心里却常“戚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一朝东窗事发,则如人脏俱获被抓现行的小偷。

【附注】

穿窬( 之盗:穿墙和爬墙的贼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