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勇哥也要学《论语》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勇哥也要学《论语》521——530

勇哥也要学《论语》52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9.17

【释意】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的时候,人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露出来的,(如果有这种情况,)也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罢。”

【感悟】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人活在世界上,一般情况下都会努力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满足种种外在的修养和规范。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情郁其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感情的渲泻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某种情景之下,我们可能褪下自己坚强的伪装,痛痛快快地哭一回。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感,算不得什么罪过。

勇哥也要学《论语》52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

【释意】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的孝行,其他的方面一般人都能够做得到,但他不遣散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的政策,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感悟】

我们经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不是新任用的大臣一定比旧臣强呢?未必。我们也经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是继任者实行的新政一定比原来的好呢?也未必。换人也好,新政也罢,往往都是源于继任者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江山社稷,不是黎民百姓。一个班子的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政策的执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上任之初的确不宜大调大换,循序渐进地改变才是明智之举。

【附注】

1、       孟庄子(?—前550年),姬姓,鲁国孟孙氏第6代宗主,名速,世称仲孙速,谥号庄,是孟献子的儿子,孟献子有贤德。

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矣。”(1.11)

勇哥也要学《论语》52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释意】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怎么做好法官这个工作)。曾子说:“现在处在统治地位的管理者不按制度行事,背离正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假如你能够审问出实情,应该对犯人表示同情瑞星不是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感悟】

老百姓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的道路?曾子认为没有一个老百姓愿意去违法犯罪,在一个“上失其道”的社会里,罪在统治者。他们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迫于生计才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作为一个法官,对于犯罪的人应该表示怜悯同情,而不是把破获了多少大案、抓捕了多少犯人作为自己的功劳。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在审理诉讼案件执行法律时,任何法官都应该一样,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只是执行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在于人心。只有教人以善,人有向善向上之心,民心归仁,则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而已,甚至已经不需要法律了。民心归仁,则诉讼不兴,没有诉讼的社会才是和谐理想的社会。

【附注】

阳肤:曾子弟子。

士师:典狱官,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权力还要再大一点。

勇哥也要学《论语》524——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释意】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回答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达的人能学到大的学问,普通人只能学些细枝末节。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呢?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又何必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感悟】

自古圣人无常师,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就越好,如果仅仅跟随一个师傅,所得必定有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倘若一心向学,人人可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见附注1)也以七岁的项 橐(tuó)为师。(见附注2)倘若一心向学,时时可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见附注3)倘若心一心向学,处处可学,无论“会当凌绝顶”还是“乖桴浮于海”,登山观水皆能有所得。倘若一心向学,事事可学,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胜不骄,败不馁,心态决定人生的格局。

【附注】

1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拜长弘和师襄学乐;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2、《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3《三国志·董遇传》: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勇哥也要学《论语》525——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释意】

叔孙武叔对大夫们说:“子贡要比他的老师更强一些。”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我们)就拿房屋的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看到围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十尺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雄伟大气的宗庙,错落有致的房舍。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武叔老人家说出这样的话,不也是很自然吗?”

【感悟】

为什么许多人都觉得子贡贤于孔子呢?其实,就学问、思想、人格来说……孔子远在子贡之上。子贡聪明善辩,风流倜傥,腰缠万贯,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出色的外交家。孔子常派子贡出使各国,子贡都能出色地完成外交任务,其声名远播,自然盖过孔子。但子贡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非常谦虚,极力维护自己老师的尊严,足见子贡对孔子的崇拜,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孔子去世后子贡像儿子一样守丧三年了。

【附注】

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七尺一仞。

勇哥也要学《论语》52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释意】

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就好像山丘,还可以翻过去;仲尼,简直就是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就算是有人要自绝于太阳月亮,对太阳和月亮又有什么损伤呢?只能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

【感悟】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总是在质疑别人,总要扒出人家不光鲜的一面,然后大加攻击,以偏盖全,进行彻底的否定。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之人,我们要多欣赏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紧盯着人家的缺点。再就是不要在对一个人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之前,就横加指摘。为人要谦逊有礼,切勿妄自尊大,就像叔孙武叔一样,在那里头头是道地毁谤孔子,对孔子却不能损伤分毫,只能显示自己的浅薄无知和自不量力。

【附注】

勇哥也要学《论语》527——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suí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释意】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对仲尼是太客气了,是谦让他了,难道他真比您还贤达吗?”

子贡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君子可由一句话来断定说话的人是一个智者,也可以由一句话来断定说话人的无知。所以,说话不能不谨慎。他老人家是别人赶不上的,就像是不能用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我们夫子若得一国一家之位,那真是人们所说的教民立民就立,导民行民就行,经他安抚都不远千里来投奔,经他动员都万人一心做事情。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我们怎么能赶得上呢?”

【感悟】

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富有怀疑精神。他曾怀疑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靠巴结别人而“闻其政”(1.10);他也曾怀疑孔子教育学生有所偏袒,私下里去套伯鱼(孔子儿子孔鲤)的话(16.13)。当然,孔子虽为“圣人”,也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陈子禽包括前面的叔孙武叔等人对孔子的质疑、诋毁也一定事出有因,甚至击中了孔子的某根软肋,只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境了。纵然如此,子贡所言不无道理,说话最能透露一个人涵养和学识,所以言语要特别注意,特别是不要随意诋毁别人;子贡所行实为君子,对于自己的授业恩师及其思想的理解、维护和敬仰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他无愧于一个践行孔子思想的君子。

【附注】

勇哥也要学《论语》528——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20.1.1

【释意】

尧(传位给舜的时候)说:“咨:舜啊!上天把大任落到你的肩上了,要真诚谨慎,把握好做事的度!假如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的终止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类似的话。

【感悟】

尧舜禹时期,还是禅让制,王位并不传于自己的子孙。这是尧传位于舜时的劝勉之语。从尧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上古时期最高统治者自命为“天子”,但只是代替上天来管理百姓的,或者说是为百姓服务的,并不是天生的高贵,拥有怎样的权力。这也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公天下”。尧警告舜,要“允执其中”,凡事不可过,也不能不及,把事做到最合适,让百姓子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如若不善待百姓,搞得“四海困穷”,就会“天禄永终”。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

【附注】

1、       咨:尧曰以下乃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咨,嗟叹声。据南怀瑾先生言,历代皇帝的诏书中常用这个词,以示郑重庄严。

2、       第二十章第一节内容较多,内容涉及较广,故分为几个章句来体悟。

勇哥也要学《论语》529——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20.1.2

【释意】

(商汤)说:“我谨用黑色的公牛做牺牲,明明白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他。天帝的臣下(如果有过错)我也不隐瞒掩盖,您心里也是早就晓得的。如果我本人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天下百姓有若有罪,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吧!”

【感悟】

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该承着上一句“舜亦以命禹”,是舜传位给禹时的说的话。也有人认为“履”是商汤的名字,“予小子”是上古帝王的自称,这句话是商汤祈雨时说的话。查阅了许多资料,我认同第二种说法。更让我敬佩的是这句话中透露出来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朕躬有罪,无以万;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作为一个领导,就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识,这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政德”。当这个单位出了问题,或者因为自己的失误出了问题,或者是因为下属的失误出了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急着推卸责任,不要急着去“追责”,更不要想着去找个“替罪羊”来开脱自己,让别人来扛,自己落个清白轻松。当然,这对领导者自己来说,会是很痛苦的,但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势必要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绝不能把自己的责任、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

【附注】

万方:庶民,百姓。

简:选择。

勇哥也要学《论语》530——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20.1.3

【释意】

周朝立国之后,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了。“我虽然有至亲(周围有许多亲戚、支持者<南怀瑾>),却不如有仁德之人为友。如果百姓有什么过错,都应该由我来承担。”

【感悟】

这一章句说的是周武王大封诸侯的故事。周武王得了天下,论功行赏,许多为大周立下功劳的“善人”都得到了封赏。这其中,并非全部都是周武王的至亲,有很多“仁人”,还包括历代立国先王的后代,甚至连商纣王的儿子也被他封于宋地。由此可见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不愧为一代明君。

【附注】

1、大赉:重赏。

2、《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