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向经典致敬,用经典浸润每一个面临干涸的灵魂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向经典致敬,用经典浸润每一个面临干涸的灵魂

  2017年6月25日

至此,历经近两年时间,我对《论语》所有章句个人解读已经结束,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和鼓励。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我更觉得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论语》也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阅读,也必将使每一个阅读者终身受益。

全部《论语》20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要拿人生修养和经历来体验的,需要人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算是‘知言’,才不算是白读了《论语》。”(南怀瑾语)

不仅孔子的思想自古受到质疑,更有人质疑我的解读,这很正常。每一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有一千种经历,就有一千种解读;有一千种心情,就有一千种感悟。而我的理解仅是基于我的阅历,我的知识,我的心情的,是“一家之言”。但绝非像某些人抨击的那样是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为了当“现代教育家”,我的心理实在不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阴暗”“不堪”。只是为了读书而已,只是为了在书中寻找自己。

一些从来没有认真地通读过《论语》的人,只是抓住片言只语便想当然地横加指摘,还说得头头是道,大义凛然,好像自己真理在握,唯我独尊,别人都应该被打倒。因为“恨乌及屋”,连想读《论语》的人也一并抨击,以显自己的伟大。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每一部经典的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而这个伟大的灵魂,往往又会是被误解的。

中国人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是要走极端的,非正即邪,非黑即白。殊不知,在黑白之间还有一种颜色叫灰色。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就是灰色的。所谓的“灰色”,就是真实的,正常的,普通,圣人的光环之下,他活得实实在在。他也会嬉笑怒骂,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不掩饰,不做作,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

丝毫不用避讳,孔子的一些思想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了。但这又何妨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的思想能够永远正确,能够适用于千秋万代——孔子也不例外。读《论语》,还是要信奉“拿来主义”,不可照单全收。孔子自己不是也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我们也应该如是。

合上《论语》,我并未感到轻松。解读虽然告一段落,但对《论语》的消化和吸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将是我一生的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钱穆先生有言: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我在做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自己在做,也在劝别人。读或者不读,《论语》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信或者不信,孔子就在那里,不喜不悲。

孔子的思想不会因为时代的久远而蒙上尘埃,也不会因为后人的曲解而失去光泽。

向经典致敬,用经典浸润每一个面临干涸的灵魂。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