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聪明每个孩子都有,好习惯就不一定了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聪明每个孩子都有,好习惯就不一定了

有一次测试成绩出炉,一个家长找我聊天。

“张老师,您说我家孩子是不是笨啊?怎么老是考不优秀啊?”

“呵呵,现在哪有几个笨孩子啊?都聪明得很,就是有的孩子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我说的是实话,也是真心话。

“我觉得也是,这孩子倒是不笨,就是不学。”听了我的话,家长言语之间露出喜悦——我甚至觉得隐隐有一点点儿沾沾自喜的意思。

问世间哪个父母不看着自己的好?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嘛——“孩子看着个人的好,老婆看着人家的好”。纵然有一些家长在别人面前嗔怪自己的孩子,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仔细听听,你也能听出语气里隐藏的得意。

那到底什么是“聪明”呢?有人把“聪”字分解成“耳、口、心、丷”,并进一步解释说:耳朵能听清,眼睛能看到,嘴巴能表达,心里能思考就是个聪明人。由此推断,我们的孩子不是个个都“聪明”吗?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之间天生的资质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你给他举十他都难给你反一。这是不容置辩的客观事实。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孩子资质如何,家长心里其实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只不过,有时候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比人家差罢了。

当然,这样的孩子并不多。

按照现在通行的标准,人类的智商测定是按200分制,90110分者属正常智力范围,120140分者为聪明人,140分以上者称天才。分数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者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属愚笨,2550分者为痴呆,025分者为白痴。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为105,在全世界来说还算是比较高的。

据网络相关研究称,人群中智商值超过140的天才约为0.1%,说是“千里挑一”,智力特别低下的也差不多0.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这个“正常”的范围介于70140之间,不用仔细看就可以看出,虽然都属于“正常”范围,就智商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那有的家长就有疑问了,那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成绩好?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智力正常范围内的孩子,成绩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些孩子属于那种动手操作实践型的人,天生就不适合考试做题,成绩差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随后我会和家长们共同了解一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往大的方面说,“习惯决定命运”;往小的方面说,“习惯决定成绩”。其它习惯暂且不说,单说说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许多,比如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这些看似细小的地方,往往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要形成一个好习惯,非常难。有人说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在这21天里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而一个好习惯要稳定下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有人说90天,其实远远不止。许多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习惯,往往在一朝一夕就可能会改变。要想稳定孩子们的良好习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如果观察孩子的作业,你会很容易发现。在学校里写的作业,要比在家里写得工整得多。为什么呀?老师的监督和提醒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而到了家里,如果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和提醒,孩子们很快就回归到原来的状态。

有的家长报怨在家里管不了自己的孩子,说了根本就不听。每当看到这样的话,我就想笑。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才六七岁就已经管不了了,那以后怎么办?各位家长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我觉得这和溺爱孩子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的孩子都是手心里的宝,从小宠着惯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到孩子上学了,许多小毛病、坏习惯已经形成,想要再改难上加难了。

聪明每个孩子都有,好习惯就不一定了。孩子的成长,仅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驾护航。而老师和家长就是好习惯的引导者和培养者,可谓任重道远。聪明的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只盯着分数,而是时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成绩也就不是什么“水中月”“镜中花”了。

相关文章链接:

1、给孩子买“文具”,不要买“玩具”

2、家长是家庭作业的“第一责任人”

3、关于作业,你应该知道一点点

4、孩子不是用来比的

5、没有对过程的关注,哪有最后的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