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拯救那个“起不来”的孩子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拯救那个“起不来”的孩子

2020714

疫情缓解之后,5月底我们这里的小学也复课了。因为防控的需要,每天都要求各班主任在群里上报到校情况,有特殊情况的要进行说明。

连续几天,我都注意到我校某年级某班的某个学生不能按时到校,班主任备注的原因是“起不来”。

顾名思义,起不来就是睡不醒,不能按时起床。这在小学,特别是低段的孩子中间存在这一现象,特别是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但也为数不多。在夜短天长的夏季,因为“起不来”迟到的孩子并不多见。

我感觉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于是,抽空找他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下情况。果然不出所料。

该生属于单亲家庭,父亲经常出外打工,便随姐姐一起生活,但姐姐说了不怎么听,当姐的又不敢强管硬教。这孩子也不是醒不了,而是醒了也不起,赖在被窝里,就是不想来上学。非得挨到山跟儿,才在姐姐的督促中悻悻地拉了书包来赶第一节课,晨读基本是不参加的。

“你打算怎么引导这个孩子呢?”我问这个年轻的班主任。

“校长也关心这个事儿,给我支了一招儿,让这个孩子承担点任务。”班主任回答说。

“对,这个办法很好。当他有了无人替代的任务时,可能会唤起责任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可能改正一个坏毛病。你打算让他干点什么呢?”

“我计划让他每天早来一会儿,在教室门口帮我给同学们测量体温!”

于是,这个爱偷懒的“体温测量官”就走马上任了。每天早晨的学生到校情况中,再没有了他的名字。

过了几天,我又问这位班主任,这孩子坚持的怎么样?

班主任说:“还可以吧,偶尔来的晚一点儿,不能及时帮同学测量体温,有同学告状,被我挡了回去。”

“你做的很对,谁都无法保证每天第一个到校,偶尔晚几分钟也属正常。”

“有几次,他对我说不想干了。我就鼓励他,他就勉强地接受,继续做着。”

“这样做很好,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及时跟进,进行表扬或肯定,让他知道,他的努力和转变老师是看得见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他继续前行的努力和希望。”

“好的,我会时常鼓励他的。”

“最好在期末的时候,单独给他发一张特别的奖状,更能体现老师对他的肯定。”我又给班主任提出了一个建议。

时间过得真快,超长寒假和这个暑假似乎只隔了一场期末考试,转眼就到了放暑假的日子。据班主任说,临近放假时,他学习非常认真,还经常找老师问题,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放假时,也得到了那张特别的奖状……

有一个成语叫“无事生非”,不管它的本意如何,我愿意把它理解成“当人没正事干的时候,就想去干不好的事儿”。或许这种理解不够“权威”,不够“科学”,但仔细一想,还是有点这样的意思的。

班里有的孩子为什么会捣乱,因为他过剩的精力无处释放,因为他无“事”可做,所以要通过调皮搞怪来刷刷存在感,来消耗一下旺盛的精力。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习好、听话的孩子当自己的小助手,我却经常让比较调皮、成绩差的孩子当我的“助教”,帮我收发作业、布置任务,帮忙拿一下教本教具,甚至帮我拿一下水杯。我觉得,在这个由老师创造的或多或少的机会里,能够加强老师与问题生的沟通,建立一种特别的师生关系,能够接近心灵之间的距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当我们和问题生的关系搞好了,他们自然“爱屋及乌”,喜欢上我们,进而喜欢上我们的学科。

当然,这不是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就能达到的,要做好学生出现反复的应对和打持久战的准备。

转变一个问题生虽然任重道远,异常艰辛,但我相信其中的意义远远大于培养一个优等生。关注、培养一个优等生,是锦上添花;拯救一个问题生则是雪中送炭。许多优等生根本不需要我们过多的关注,顺其自然就好。可是许多问题生却离不开我们,渴望着我们伸出的那一双手……

我们怎么能吝啬呢?

相关链接:张学勇:那个躺在地上拉不起来的孩子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