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学心理指南②| 临沂一14岁初中女生厌学,为什么发展成了抑郁症?

 天甜阳光 2020-08-07

14岁的姑娘小迪,今年上初二,从小由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抚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后来父母又生养了儿子,忽视了对小迪的关心和心理诉求。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迪,性格孤僻,情绪不高,与爷爷奶奶、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刘振东医生给小迪做了专门的心理测试。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小迪存在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敌对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敏感脆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复学心理指南②| 临沂一14岁初中女生厌学,为什么发展成了抑郁症?

刘振东医生对小迪进行心理测验与疏导

初二的花季女生过的并不快乐

在单独的治疗室里,内向的小迪才打开了话匣子:她今年14岁,刚上初中二年级,家里是姐弟两人,她从几个月大开始就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对她不是很上心,经常指责她,从不表扬、鼓励、肯定,所以小迪感觉爷爷奶奶不喜欢她,稍大一些就跟爷爷奶奶顶嘴,时间久了爷爷奶奶还经常向父母说她不听话、不服从管教。

所以小迪说她从小就很少开心,感觉周围人都不喜欢她,见了人也不主动打招呼,能躲避就躲避,以免招惹麻烦。小迪说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身边带着弟弟,努力挣钱,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希望为了孩子的未来多挣些钱,但是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诉求。

小迪说她一开始也想跟父母说说心事,但他们很忙,从不听她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好好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和老人毕竟隔着辈分和年龄,小迪也不愿多做交流,所以慢慢地就不再跟他们说什么了。

上学以后,小迪和同学关系一直很紧张,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升入初中后,一直受同宿舍同学的欺负,最近一年多的宿舍卫生都是由她一个人打扫的。但小迪表示因为不想加剧同学紧张关系,所以一直没有跟老师和家长说,也有即使说了也不被重视的想法。

近半年来,和奶奶的争吵更加频繁 ,爷爷总是站在奶奶的立场上说她,父母也在电话中说她不对,感觉自己很孤立,没有人理解她,也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小迪感到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感觉活着太辛苦了,常常想:既然人活在这么痛苦,那为什么要活着呢?自己也想好好学习,但无法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落下的内容很多,不知道如何解决,脑子里反复出现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只是不确定如何死得不是那么痛苦。

厌学却诊断出“抑郁症”

征得小迪的同意后,对她的心理状态向其妈妈作了反馈。小迪妈妈也反思他们从小就忽略了孩子心理成长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挣钱和养育她弟弟上,从未考虑她的感受,只是认为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还叛逆,所以都是批评她,她从不接受。

小迪妈妈说小迪一开始还向父母说她的心事,后来就什么也不说了,说她什么她也不愿意听,和家人关系愈加冷淡。最近面临开学,她一直没有为开学做准备,奶奶发现她胳膊上有用刀子划过的痕迹,打电话让妈妈回来处理。

在听完小迪和妈妈的陈述以后,刘振东医生给小迪做了专门的心理测试。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小迪存在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敌对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敏感脆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小迪妈妈满脸疑惑,厌学怎么变成了抑郁症呢?刘振东解释了普通厌学和“抑郁症”的区别。

刘振东表示,不少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去学校,家长或是老师可能就简单地认为是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觉得这就是厌学,但情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的厌学,往往是在学校时候情绪异常,但只要下了课或是放了学,孩子就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但如果是抑郁症,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情绪都是异常的。

一提起抑郁,大部分家长会觉得“目光呆滞、消极沉默”是孩子应有的症状,其实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是对事物“缺乏愉悦感”,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没有动力和目标。

如果你和孩子交流,他极有可能会说 “同学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天天进步,唯独自己没有前进的动力。” 这便是孩子抑郁症的典型心理感受。

因为抑郁症诊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严重抑郁症的孩子往往后来就到了不得不休学的地步。

对症下药,为孩子量体裁衣治疗

刘振东说,小迪存在的问题分两个层面:即心理症状层面和心理发展层面。导致小迪无法继续学习的问题是心理症状,而这些症状背后的发生机制是心理发展问题。一个人从安全的母体内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主要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作为家长更重视孩子的饮食、身体疾病问题,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人际互动中,成年人更注重语言表达尤其他人的评价、态度,婴幼儿则对非语言信息敏感。婴儿出生后在与母亲和父亲的身边通过来自双亲的非语言信息----积极关注、及时恰当的回应、身体语言等获得安全、信任等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与双亲的互动,理解、识别、解读对方呈现出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然后做出回应,再从对方的反应中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以便作出调整。经过反复训练,逐渐发展出个人的语言行为习惯,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这个过程需要来自家长的理解、信任、无条件接纳、鼓励、支持、引导,忽略、漠视、指责、打击会阻止这一进程的发展,常常仅仅因为孩子感觉不被理解就拒绝与父母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产生敌对情绪。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和发展自我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理解、在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构建起自我认知模式,负面的自我认知模式容易产生负性情感体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人际关系发展是从亲子关系开始逐渐向外延伸,家庭---学校---社会。

小迪的问题就是未建立起合理的自我认知模式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而产生自我冲突以及与家人、同学之间的冲突;自我感觉不良放大负面信息,导致恶性循环。

刘振东医生通过反复向小迪妈妈澄清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小迪妈妈领悟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对孩子和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领悟和认识,愿意配合医生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刘振东对小迪妈妈也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如何建立和发展合理的亲子信任关系;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诉求;及时帮助处理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刘振东对小迪的要求是:重建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发展个人生活的技巧和能力;人际互动中积极主张个人的权利。

最后刘振东和小迪了约定下次访谈的时间,小迪表示一定会积极治疗,早日解除心中的疙瘩,争取把学业赶上去。

『 刘振东心理治疗师 』

复学心理指南②| 临沂一14岁初中女生厌学,为什么发展成了抑郁症?

刘振东,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从事精神卫生临床工作30余年,现专职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2009年至2011年完成《中德高级认知行为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2012年参加“抑郁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工作坊。先后在《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等刊物发表医学论著6篇;获发明专利2项;获临沂市科学技术奖2项。

专业方向:心理治疗

服务对象和范围:抑郁、焦虑、强迫、疑病、社交恐怖、考试前紧张焦虑;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疼痛等。

临报融媒记者江岩 李依璐 通讯员程贵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