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交媒体兴起以来,每年高考首日各地作文题目公布,必会成为一场全民同题作文大赛。而每年满分作文放出,又会成为一堂全民语文课。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大学就开始“隔行如隔山”,高考作文是所有人都能讨论的唯一共同话题了。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何网民会围绕一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争论不休。 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不走寻常路,一开篇就搬出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满篇如“报菜名”一般扔出麦金泰尔、韦伯、尼采、米沃什、维特根斯坦等哲人的名言警句。高出普通考生一筹的是,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照搬名言,而是信手拈来般将其中的意象、观念编织进自己的论述逻辑,更敢于大胆给出自己的批判式理解。 不仅如此,全篇还缀满了如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等冷僻用词,用“不明觉厉”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在“读不下去”“读不懂”这一点上,大多数人都达成了共识。只不过,如何看待这篇艰涩难解的文字,网民却产生了分歧。 一派直接斥之为佶屈聱牙、不说人话,是一袭穿上了“五彩斑斓的掉书袋”的国王新装,另一派则认为虽然文章有卖弄之嫌,但透露出作者小小年纪的惊人阅读量,且能够将阅读文本随心化用,带着镣铐跳舞的考场中能有如此之发挥,岂可因为“看不懂”就一笔抹煞? 围绕文章还掀起了一场关于“文章是以华丽还是质朴为上?”的争论,甚至上升到了“新古文运动”的高度,连《不说人话的高考作文,900多年前欧阳修就批评过了》这样的标题都出来了。 还有人找到了一篇“通篇大白话,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2007年江苏高分作文,来反衬《生活在树上》的空洞无物、深奥艰涩,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微博读书博主@云中上师 更是用洋洋五千言逐一指出文中各种曲解式引用,以及“从头到尾处处语义含混、逻辑不通的句子”,被点赞了7万多次,却同时被人批评:对于一位18岁考生,“引经据点严密逻辑”的要求太过严苛。 “就那篇高考作文,原博本来是想批评高考体制,现在快被各路读书博主变成了行文逻辑品评大会和对文章中提到图书的读后感交流论坛”,微博博主@春日遛狗注意到了舆论的“跑偏”。确实,很多参与讨论者不过是借点评高考作文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我们哲学群里的老师都快泪奔了,上次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成为公共话题大概还是80年代的事”——从这句苦涩的“戏言”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除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能激起全民讨论的文本就只剩了标点符号都成问题的明星小作文了,相比80年代,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很多批评者都把《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比作《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以及津津乐道于回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不能不说是矛头指错了方向。因为他不过是在“新八股体”要求之下投阅卷老师所好而已,虽然有点过于铤而走险,但毕竟“赌”赢了。 与其苛责这位螺蛳壳内做道场的考生,不如把矛头指向背后的高考指挥棒,以及自认为慧眼识英的周进们。应试作文对于学生写作习惯、思维方式的荼毒,已经有过很多批判。这一篇之所以备受阅卷老师推崇,也只不过是进阶版的八股文而已。却因为显得更加高级,而在一些人眼前蒙混过关,获得激赏。 如果说高考作文是一种公平至上的必要制度安排,我们只能期望它的流毒能够尽量淡化。可悲的是,正如@云中上师 最后补充的,“写作表达方式是一种惯性,犹如笔迹,一旦养成,是很难改的,而里面包含的实质就是思维习惯。” 尤其是在“放养式”的大学环境中,很多人越来越远离阅读和写作,高考“后遗症”恐怕终生没有机会矫正。 “陈建新的错误,不是夸奖了晦涩,赞美了引用,而是将一篇皇帝的新衣误读为形式与内容、逻辑与文采都是满分的美文,他上当了。他上当是小,却又作为范文推出。作为范文是小,但又将范文作为高考打分科学严谨的依据与象征文章,这几乎是自己上当,又误导阅卷老师,又祸害教育与社会。” 知名媒体人凯雷如此评价推荐这篇满分作文的浙大副教授。然而,阅卷老师是真的“上当”了么,还是另有深意? 有网友发现,2018年时,陈建新曾经面对高二学生,谈到考生写作文时最容易踩的三个雷区,第一个就是“写论述文掉书袋、过多举例”。为何仅仅两年后,他又开始推崇这样一篇掉进书袋出不来的满分作文? 事出反常,必有原因。在百度上搜索这位浙大副教授,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各种场合、各所学校大谈“作文写作”,难怪网友@荐见 犀利地指出“这篇作文没有证明考生的才华,唯一证明的是陈教授独特的品位和令人敬畏的自由裁量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