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30)立秋,千古诗人爱写秋

 雪岸飞鸿 2020-08-07


立秋,千古诗人爱写秋

雪岸

千古诗人爱写秋,

泪洒宣纸滴滴愁。

吾颂金秋万般喜,

丰收场上放歌喉。

立秋的气候

【中国历法】云:“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音脸,意为收集)。”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秋,是植物成熟的意思。立秋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子。俗话说:“立秋三日,寸草结籽。”

立秋后天气由多阴雨变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月明风清。春天和夏天是从南方起步向北推移,而秋天却是从北方开始,逐步走向南方的。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最热的日子气温也在摄氏22度以下,是个无夏的地区,春天过去,接着就是秋天。哈尔滨8月11日进入秋季,沈阳在8月下旬进入秋季,北京在9月4日进入秋季,黄河南岸的郑州在9月10日入秋,长江中下游在9月下旬入秋,两广地区在l0月中下旬进入秋季,海南岛在11月中旬才夏去秋来。因此,黄河流域的秋季比立秋节晚1个月左右,长江流域的秋季比立秋节要晚1个半月到2个月的时间。

     从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形成“秋老虎”的天气。

当然,立秋后的季节走向十分明显。立秋节的第一候应是“凉风至。立秋节后的风向由偏南转偏北,偏北风的频率增多,开始逐渐降温。“立了秋,凉飕飕”。“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一日,水冷三分”。还有民谚说“立了秋,把扇丢”。

历史上,各朝代对立秋节特别重视。据记载,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时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也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是当地球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才有这种情况。

  立秋阶段的气候对农民、农业、农村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地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民间还有“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当然这些关于气候预报的民谚不一定准确。

立秋的习俗

由于立秋是收获的季节,历代都十分看重,也同时产生了有很多关于此节气的习俗。

从周代逢立秋日举行祭祀仪式以后,秦汉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暮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俏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唐宋时以来,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即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

  《武林旧事》中则有:“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

《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莆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蕾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君药香蕾、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

      历史上的立秋,具体有以下节俗:

      饮井华水

  凡挖地成穴而出水的即称作井。井水以从远处地脉而来的为上品,而从近处江湖渗透来的次之。井华水,就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能治病,养颜益色。《本草纲目》说它的功用广,凉能清热,甘可助阴,宜于煎制补阴药及气血痰火药,与其他种类的水不同。明代有人说,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制补阴的药剂及炼丹煮茗,性味与雪水相同。古代妇女,用井华水来涂粉,则肌肤润泽。

  戴楸叶

 楸,即楸树。楸树叶、树皮、种子均为中草药,有收敛止血,祛湿止痛之效。种子含有构椽酸和碱盐,是治疗肾脏病、湿性腹膜炎、外肿性脚气病的良药。楸树的根和皮煮汤汁,外用涂洗可以治疗接疮及一切肿毒。楸叶的嫩叶以及楸树花均可食用。大概由于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才认为戴楸叶是应时序、迎秋天。关于戴楸叶的立秋民俗,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北宋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时至南宋,此风犹盛。到了元代,此俗传人了宫中,王公大臣也接受了汉民的这种节俗。迄于明代,楸叶又派生出另一用场,就是做楸叶膏。

      采楸叶

  楸叶,叶大而早凋,到秋天就已呈凋谢状,所以得名。据说,楸叶有多种药物功效。东晋的范汪为名医,也称楸叶有治疗疮肿的功用。有的说立秋太阳未升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将其叫作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汤浓为佳。

吃西瓜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五代时候始传人中国,是夏季的解署妙品,江浙各地,例如苏州、湖州等处,按例要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先祭献祖先,然后家人共同享用,以表示炎夏结束,所以要秉承《诗经·幽风》“七月食瓜”的传统,停止耕作,迎接收获时节的到来。

      操练军队

  立秋之时,古代在郊外举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练军队,以顺秋风。《礼记·月令》载:“立秋之日——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维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汉朝在立秋这天举行骑士比赛。汉代的法令规定,在立秋日对骑士进行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军事演习),评定出不同的等级。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练军队,现在军队在秋天操练,几乎已成为各国的通例。所以至今有“沙场秋点兵”之说。

      掷石锁

  实为举重比赛,就是借举重的器物,以比试体力的大小。民间则通常用石锁、石担来比,力气大的,不但能只手高举,而且可以上下盘旋挥舞,随意做出各种动作。河北、山东等地乡间的百姓,有的以投掷石锁作为娱乐。

      烧青苗

  立秋前,天气非常干早,各种害虫极易滋生。北方地势高,易干早,每当夏秋交替之时,蝗虫之灾尤其严重,自然应该在农闲之时,在傍水洼地周围,审视体察,积极捕捉,以为防范。在吴地,立秋日,一般田地刚刚耕耘完毕,于是各家集资以比赛猛将之神。将神位抬人广场,摆放祭牲美酒,奏起鼓乐,以酬谢天运使农事顺利,庄稼丰收。四野遍插五色纸旗,据说如此,则飞蝗不会成灾,叫作烧青苗。

 郊祀

历史上是除朝郊祀外,在民间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潜,农家多携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杭州,若立秋时在夜间,叫做“梦秋”,农家于当夜望空祈祷,有的人家则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上海,农家取竹竿数根,上面悬贴纸蟠,插于自家田中,名为“标秋”;还有的人家在此日要祀灶神。江苏常州农家此日要祭火神,并聚餐、演戏以酬谢火神。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过去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可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与“咬春”类似,人们认为立秋之时吃一些东西可以预防疾病。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咬秋”。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形成习俗。“啃秋”也好,“咬秋”也好,过去人们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贴秋膘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为标准。在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悬秤称人,以检验当年夏季身体的健康状况。夏瘦则秋“补”,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如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摸秋

“摸秋”的风俗,过去长期流行于我国多地。立秋日晚上,人们可以在别人家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瓜果的人家(也称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追究。这一习俗表现了美妙的秋风。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安然,有的地方在中秋节当日夜里,未育的已婚妇女,在小姑或其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民间相传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则是大吉,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当夜瓜豆任人采摘,不视为偷。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为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占候

所谓占候,就是根据天气物候的变化来推测吉凶。立秋占候,就是根据立秋的天气与物候推测未来。这和唯心的占卜不同,而是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经过历代流传,成为一种特殊的民俗。

  宋赵以夫【易通卦验】:“立秋虎始啸。”“立秋日腐草化为萤。”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立秋日小雨,吉;大雨主伤禾。”“立秋日东北风,霜早;西南风,霜迟。”

  宋马纯【陶朱公书】:“立秋之刻,必脱一叶。”

  古典籍【符瑞图】:“立秋,西方闯阑风。一名飙风。”

  清李光地【月令占候图】:“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摄提,荆州分也。晡时申,西南凉风至,黄云如群羊,宜粟谷。若晴朗,风云不至,万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黄云气,是正气。

  【江西志书】:“立秋处暑具宜晴,正早稻大收之时。”

  【湖广志书》:“立秋在六月晦,则早稻迟。谚云,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古典籍【纪历撮要】:“朝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清王象晋【群芳谱】:“梧桐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

 搁稻

 古代有“搁稻”的农俗,宋马纯【陶朱公书】云:“稻田,立秋后不添水,晒十余日,谓之搁稻。”

  此外,立秋之节,各地方均有极具地方色彩的风俗,不一一列举。总之各种各样的立秋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给民间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立秋的诗词

      唐代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云:

  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印睛。

  元九,元棋,为白居易的好友,著名诗人。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龋龋独行。这时诗人想到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一个在曲江池畔,一个在汀陵城中。于是诗人想象着,此刻朋友元棋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两地秋思同样深切。

 宋代刘翰【立秋】云:

  乳鸦啼散玉屏立,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刘翰,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曾为高宗宪圣吴皇后侄吴益子据门客,有诗词投呈张孝祥、范成大。诗人写出了自己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微感受。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了一副面孔。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诗意境时令感极强。

      宋代方回【立秋】云: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话朝红日尾费参。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方回(( 1227-1305),元代文学家。这首《立秋》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来临之际的喜悦心情,虽然天气依然很热,但终于可以看到秋来凉爽的希望了。

      南宋范成大【立秋】云: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诗人范成大的诗中唱及的“折枝楸叶”指的便是当时戴楸叶,以应时序的立秋节俗。

【清嘉录】引清代文人李福的诗云:

  梧桐满院缘阴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立秋的对联

 过去,嵌有“立秋”二字的对联有:

  立乃迎时对旻序;秋以为令有余欢。

  盛德生金鹤警立;商素落叶虫鸣秋。

  《楹联续话》卷三载,清嘉庆进士刘嗣缩的夫人卒于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初七日(1818年8月8日,七夕节,是日立秋)。其友人齐彦槐撰挽联云:

  河汉隔双星,可是仙家好离别;

      梧桐飘一叶,若为词客助诗怀。

  李瀚章为文华殿大学士、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之兄,生于清道光元年七月初八日(1821年8月5日,距立秋还有三天)。五十寿辰时正官湖广总督,曾国藩撰贺联云:

  七月诞生,郭汾阳曾见织女;

  八州作督,陶长沙亦为部民。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72年8月7日,是日立秋),又有贺李瀚章寿联云:

  华祝集群仙,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棣辉联上相,南斗一星,北斗一星。

  “棣辉”,棠棣之华。指兄弟。“上相”,指寿主之弟、官居“上相”的李鸿章。

  梅兰芳是享誉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其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于1961年8月8日(六月二十七日,是日立秋)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香港《大公报》的挽联为:

  有生来为艺术献身,造诣极妙穷微,早播声华满天下;

      杭战时以蓄须见志,行藏光风雾月,更留气节在人间。

立秋的谚语

立秋的谚语摘录如下:

立秋早晚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秋前南风雨潭潭。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秋雷轰轰,抢割莫放松。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冬。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三场雨,批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

  立秋三天,寸草结子。

  七月立秋慢溜榴,六月立秋快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