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忘年交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诗序中说:曹雪芹“其人工诗善画”。现藏贵州省博物馆这幅《种芹人曹霑画册》,可能是曹雪芹唯一存世的画册真迹: 曹雪芹《种芹人曹霑画册》 贵州省博物馆藏 工诗善画的曹雪芹,在其《红楼梦》中,除大量诗作外,当然少不了历代名家笔下的绘画作品。据统计,在《红楼梦》第三回、第五回(2次)、第四十回、第二十六回、第五十回、第七十六回、第八十九回中,曹雪芹一共提到我国古代8幅绘画作品。它们分别是: 1、第三回:佚名「待漏随朝墨龙图」 2、第五回:佚名「燃藜图」 3、第五回: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4、第二十六回:唐伯虎(唐寅)「春宫图」 5、第四十回:米芾(米襄阳)「烟雨图」 6、第五十回:仇英(仇十洲)「双艳图」 7、第七十六回:张僧繇「一乘寺壁画」 8、第八十九回:李公麟(李龙眠)[仿]「斗寒图」 1 第三回 佚名《待漏随朝墨龙图》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进荣府,在荣禧堂看到:
【题解】此处“漏”为滴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待漏”指大臣们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苏轼在《薄薄酒》中曾曰:“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可见待漏不是件舒服的事。“随朝”指按照大臣的班列朝见皇帝,此处“朝”与海潮之“潮”同音。此“墨龙大画”描绘的应是一条巨龙在海潮中隐现。荣府内设“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既有对朝廷的忠诚之意,亦显出贾家之显赫。 我们可以通过南宋著名画家陈容《墨龙图》,一窥《红楼梦》“墨龙大画”之风貌: 陈容《墨龙图》(云龙图) 双幅绢本,墨笔不着色 纵201.5厘米,横130.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 陈沚 《墨龙图》 纵174厘米,横91厘米 2 第五回 佚名《燃藜图》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尤氏婆媳请贾母等来宁国府中游玩,吃过饭,宝玉困倦,欲睡中觉,秦可卿就带了宝玉来到宁国府的上房,准备安排宝玉在这里休息。在上房内,宝玉抬头看到:
【题解】“燃藜”典故源于《拾遗记》(启功先生谓出自《刘向别传》)。《拾遗记》记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从此,燃藜成为劝人读书的典范。在宁国府的上房悬挂这幅图,应是贾珍为掩人耳目,装出一副勤奋好学的模样。 电视剧中的「燃藜图」 3 第五回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写到秦可卿的卧室:
【题解】“海棠春睡”典故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据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确实是高人,把醉态的杨贵妃比喻成未睡足的海棠花,让后人无端增加了许多对杨贵妃之美的无限遐想。 此处「海棠春睡图」应是唐伯虎根据上述典故,所画的那幅《海棠美人图》,并写过《花月吟效连珠体》,其中有一首,“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在曹雪芹的笔下,秦可卿是美艳的,具有“擅风情,禀月貌”的风流个性。曹雪芹在其闺房中以此图点染,堪称妙笔。
4 第二十六回 唐伯虎(唐寅)「春宫图」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提到:
【题解】春宫图又称秘戏图,日本称“春画”,为古代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春宫图起源于汉代,《汉书》中已有“坐画屋为男女裸交接,置酒请诸父姐妹饮,令仰视画”的记载。由于时代久远,汉、唐时期的春宫画早已不存,现存世的多为明、清作品。 明代绘画大师唐寅,字伯虎,“吴门四家”之一、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现存世画作有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人物画方面尤以仕女画见长,在民间流传最广。唐伯虎擅画春宫,据说他画过一套《鸳鸯秘谱》(即《风流绝畅图》)册页,共24幅,每画均配有当时流行之浓词艳曲。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徽派刻工黄一明曾根据唐寅原作摹刻为版画印行于世。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对此画有详细介绍。下为黄一明根据唐伯虎《风流绝畅图》所作刻本作品: 唐寅《鸳鸯秘谱》(《风流绝畅图》) 黄一明摹刻纸本,共24幅 每画均配有当时流行之浓词艳曲 5 第四十回 米芾(米襄阳)「烟雨图」 第四十回《
【题解】此处的“米襄阳”即北宋首屈一指的书法家、大画家米芾,因世居太原,其父徙家襄阳,人称“米襄阳”。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他以点入画,表现出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人称“米氏云山”。《红楼梦》第四十回中的“烟雨图”应非特指,而是曹雪芹根据米芾绘画的“烟云雾景”特点而取名的。现有米芾唯一幸存的山水画《赤壁遗古》,见下图: 米芾《赤壁遗古》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赤壁遗古》卷(局部) 6 第五十回 仇英(仇十洲)「双艳图」 第五十回《
【题解】此处的“仇十洲”,指的是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仇英。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根据《红楼梦》中的叙述,此处的“双艳”是指梅花和宝琴。在仇英存世画作中,有梅花和宝琴的,当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梅石抚琴图》: 仇英《梅石抚琴图》 纵108.4厘米,横3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 第七十六回 张僧繇「一乘寺壁画」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林黛玉道:
【题解】张僧繇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著名画家,擅画佛像、龙、鹰,多为佛寺画壁画,因所画“天女宫女面短而艳”,具有创新性,人称“张家样”。林黛玉所说的《画记》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该书将张僧繇的佛像绘画列为“上品”。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与张僧繇有关。故事源自唐代许嵩的《建康实录》:“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张僧繇的在一乘寺的壁画作品早已不存,今有张僧繇《鱼篮观音图》以及唐人梁令瓒临摹的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可看到其作品风貌: 张僧繇《鱼篮观音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局部) 唐人梁令瓒临摹的
8 第八十九回 李公麟(李龙眠)[仿]「斗寒图」 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贾宝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挂的画:
【题解】此处“李龙眠”指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李公麟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史称其“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被称作“白描大师”。传世佳作有《五马图》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看到这幅画时,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句诗出自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由此可知,《斗寒图》应是一幅双仕女图。李公麟目前已无双仕女图传世,我们可以从他的《簪花仕女图》中一窥其仕女图风貌,从其《五马图》中看到其“白描”笔法: 李公麟《簪花仕女图》 立轴 设色绢本 纵108厘米,横61cm 题识:元丰二年六月,伯时李公麟制 铃印:伯时(白文)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局部) 纵29.3厘米,横2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