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温与白平衡的关系

 报春晖131 2020-08-07

下雨天无聊瞎扯两句:色温与白平衡的关系: 说白平衡须先明白什么是色温。色温的概念是: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与标准黑体(如铁、钨等)在某一温度下辐射的颜色相同时,则黑体的这个温度就被称之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   色温的计量单位是凯尔文度,因为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KeIvin)制定的,所以用他的名子命名,并以第一个字母K作为表示符号。对标准黑体的加热是从绝对零度(一273度)开始的。温度每升高一度,即为1K,所以零度等于273K。用一块铁做实验,当加热至800K(相当于(527度)时,铁块就会辐射出暗红色光;加热至5600K时,就会辐射出白色光,类似阳光;加热至25000K时,就会辐射出蓝色光,如同蔚蓝的天色光。由此可知,色温实际是指光源的光谱成分,而光谱成分又主要是看光源中短波光线与长波的比例。如果光谱成分中短波光线所占的比例大于长波光线,则色温就高,反之、色温就低。  这就是色温概念的出处。   在胶片时代调整色温有灯光片与日光片,有雷登系列色温滤镜。灯光色温底拍摄时用日光片拍出的片子偏红,(日光片色温5600)高于灯光的色温片子发红,所以就要用灯光片来拍摄,调整色温以达到拍出的片子色彩正常。也可以在拍雪景时用灯光片来拍,使拍出的片子更偏蓝强调冷感。用日光片拍日出时加上雷登色温滤镜,使拍出的片子更红。胶片时代是根据光源色温来调整片子的色温。 但光源色温完全不等于相机白平衡,二者正好是相反的。光源色温K值越低,色调越偏红,光源色温K值越高,色调越偏蓝;而相机白平衡的K值越低色调就越偏蓝,K值越高色调就越偏红。  通常,当在相机中设置的白平衡K值和光源色温K值一致时,景物便能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效果;若相机设置白平衡K值高于拍摄时现场光源的色温的K值时,则照片的颜色会向暖色偏移;若设置的K值低于拍摄时现场光源的色温的K值时,则照片的颜色会向冷色偏移。 因此,简而言之色温就是指光线的颜色。不同的光源具有不同的色温,例如:1700 K:火柴光,1850 K:蜡烛

2800 K:钨灯(白炽灯)的常见色温

3000 k:卤素灯及黄光日光灯的常见色温3350 K:演播室“CP”灯3400 K:演播室台灯,、照相泛光灯(不是闪光灯)等...4100 K:月光、浅黄光日光灯5000 K:日光

5500 K:平均日光、电子闪光(因厂商而异)5770 K:有效太阳温度

6420 K:氙弧灯

6500 K:最常见的白光日光灯色温

当色温越高的时候,光源发出的颜色就越偏冷,大致是经历一个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渐变过程。与色温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白平衡。所谓白平衡,即是指将白色还原为白色的过程。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身处一个黄色光源的环境之中,那么这个环境中的白色会被渲染成黄色,由于我们人眼具有“智能色偏修正”的功能,即使我们进入这样一个环境,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适应这个环境的光源色彩,因此有可能感觉不到白色发生了异常。人可以通过大脑的神奇来纠正这种色偏,但是相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白平衡的能力来实现纠正色偏的效果了。我们可以通过为相机设置一个机内色温值来实现白平衡的效果,当机内色温值与外界一致时,相机就能正确的表现白色,例如现在外界色温是4000K,我们将机内色温也设置为4000K时,白色就能被相机还原为白色,如果我们把机内色温值设置为5000K时,这时候画面就会偏暖,这是因为当我们把机内色温值设置为5000K时,机器就认为外界的色温是偏蓝色的,因此需要增加黄色来中和蓝色,以实现还原白色的效果,但是外界实际的色温是4000K,因此这时候画面就会偏暖了。同理,如果外界色温4000K,当我们把机内色温值设置为3000时,画面就会偏冷。不同机内色温值形成的画面效果不同。通过设置不同的相机色温值,我们可以实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色温与心理感受: 不同的色温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暖色能够给人一种温暖、温馨、和谐的感觉,它能够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等意向,适合表达热烈、明亮、柔和的场景氛围。冷色调照片:而冷色则能够给人一种平静、阴凉、寒冷的感觉,它能够使人联想到冰块、蓝天、黎明等等意向,适合表达清新、忧郁、宁静的场景氛围。中性色照片:中性色则能给人一种安宁、舒适、稳定的感觉,适合表达理性、中立、和谐的场景氛围。所以,摄影者在创作时可灵活的应用色温来达到作品所需表达的影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