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浦江的由来

 hyd129 2020-08-07

黄浦江的由来

平心而论,我们对黄浦江的宣传是不够的,即便是在上海,许多人对黄浦江的历史知识也是知之甚少。记得京剧“海港”有一句唱词:说是黄浦江千年流万年淌,其实黄浦江的真正形成始于明初,至今不过六、七百年的历史。黄浦江从陆家嘴到沪东街道这一段,原是范家浜的河道。关于范家浜,历史上有不少的记载。明弘治《上海县志》:“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年间,僧及操舟云游,一夜停泊范家浜,听到芦苇丛中有钟鼓声,怀疑出于佛寺,前往察访,未见寺庙,掘地得一铁佛,于是建寺”。太平教寺在今杨浦区兰州路,当年曾与庆宁寺隔江相望。庆宁寺是在元大德年间从陆家行北迁建至江边南跄村的,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黄浦江还没有开挖,这个“江边”显然不是指黄浦江而是范家浜。明户部尚书夏元吉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到:“淞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

黄浦江的形成与太湖流域的泄水密切关联。太湖古称“震泽”,两千多年前,太湖流域诸水主要通过松江、娄江、东江三条水系从不同方向宣泄入海。先秦史书《尚书·禹贡》就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

三江中的“松江”即“淞江”、“吴淞江”,唐代时最宽处达20余里,是那个时期太湖、浙西一带泄水排涝的主要水系。到了宋代,吴淞江下游的淤塞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两岸涨沙渐与岸平,大片泽土露出水面,入江浦口不断东移”,“河道仅存江洪一线浦面阔尽一矢之力”。吴淞江水系的萎缩,直接导致了水患的恣意泛滥。元末年间一次大水,使得苏、常、湖、秀四州尽成泽国4,治理疏浚太湖浙西诸水的入海通道已刻不容缓。

明永乐初年(1403年),朝廷任命户部尚书夏元吉南下治水。经多方论证,夏决定采用松江府生员叶宗行“掣淞入浏、分水入浦”的治浦方略,即将一部分上游来水经夏驾浦入吴淞江、通浏河,成为一条汇入长江的水道,重点则是疏浚连通黄浦与吴淞江的河流范家浜,使范家浜上接吴淞江,下连南跄浦通海水道,形成一条以“黄浦为上游、范家浜为中段、南跄浦为下游”的新河道。浚河工程当年开工,集聚民工十余万,永乐二年(1404)基本完成,共开掘黄浦、范家浜河道12000丈。 后来人们把治理后的新河道称为“新吴淞江”或“横浦江”,原来的吴淞江称为“旧江、虬江”。新河道江水泛黄,沪语中“横”“黄”音又近,于是“横浦江”慢慢被叫成了“黄浦江”。

经夏元吉治水分流后的黄浦江,河宽30约百米,尚不能担负起太湖泄流的重任,遇到水涝仍会造成局部灾害。自1412年至1521年的百多年间,大黄浦、吴淞江及上海其他塘浦的疏浚治理仍在不断进行,前后共实施了9次相当规模的疏浚工程。前8次因仍拘泥于“吴淞江为太湖排水正脉”的传统观念,继续大浚吴淞江下游河段,结果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到了1521年,巡抚都御史李允嗣主持疏浚吴淞江。他吸取前人浚河不利的教训,决定放弃吴淞江下游古道(今虬江路一线),另凿新渠,将时称横潦泾的古东江来水截流改道,在今潭子湾附近东折汇入宋家浜(今福建路桥一带)。同时拓宽宋家浜

河道70余里,使其在今外白渡桥处与新吴淞江(即黄浦江)合流,以期达到合流冲刷下游水道,以水力疏淤河道的目的,这就是浦江历史上著名的“江浦合流”,也就是后来黄浦江为何在陆家嘴处会突然拐向东行的原委。

上游来水汇入“新吴淞江”后,导致水力猛增。河水猛烈地冲击着河道两岸,使河道不断变深变宽。到了今沪东街道的地方,也就是原范家浜、吴淞江、南跄浦汇集处时,原有的河道根本无法约束汹涌而至的水流,咆哮的江水越过堤坝,冲断南跄浦,径直向北涌向长江,直至在入江口冲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后来人们将这次浦江改道称为“龙头向北摇”,黄浦江也因此成了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而吴淞江则愈发萎缩,最后反倒成了黄浦江的支流。历史上称这次水文地理的演变为“黄浦夺淞”, 申城也因此最终形成了以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水系格局。

1:《浦东老地名》上册215页, 《南来北往的重要渡口——庆宁寺”》朱鸿伯著

2、注3:《浦东老地名》上册218页,《南跄村:浦东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村落》谷良著

4:秀州,州名,包括旧嘉兴府(除海宁外的今嘉兴地区)与旧松江府吴淞江以南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