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有什么用”是个浅薄的问题

 老沈阅览 2020-08-07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王升远
   
   《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以下简称《文字的力量》)是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马丁·普克纳的文学普及作品。马丁最为学界熟知的作品,恐怕是其主编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该选集所收作品范围甚广,单就中国文学而言,在莫言尚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编者就已将其作品纳入集中,由此足见马丁对于世界文学敏锐的感受力和渊博的学识。

   《文字的力量》是国际比较文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大众读物。我想,若非《诺顿世界文学选集》海纳百川、涉及广泛的容载,作者恐难举重若轻地写出这样一部具有世界史风范的文学史。《文字的力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史,不是重要文人的生平故事的大串联,亦非对重要作品的写作背景罗列,而是在文字与历史事件的交融之中,在人与文学的相互成就之中,找到了世界文学的宏大叙事。

   文学有什么用?《文字的力量》会让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视野太狭隘了。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来自不同历史时空的例子。亚里山大大帝东征亚洲,是受了《荷马史诗》的鼓舞;美国的独立和革命事业,离不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印刷帝国;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篇短短的《共产党宣言》,掀起了不息的革命浪潮。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马丁所代表的比较文学那种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和文本细读的宏大视野。《文字的力量》把宗教文本、装帧和印刷技术、宣言这些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话题,纳入它的文学史叙述中。它提醒我们,当我们只是将文学视为“纸上印的字”时,才会问出“文学有什么用”这种浅薄的问题——文学的用途、传播、流传,从来就是文学不容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历史上多少帝王,把自己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头里,藏在宏伟的陵墓中,希望自己的故事永世流传;然而文学的不朽奥秘,实际上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让人们世世代代地使用它。

   马丁·普克纳也亲身践行他对文学的这种体悟。他从伊斯坦布尔、贝鲁特到北京,从印度的斋普尔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伟大的创作者的足迹与记忆,访问现世的文学大师。在加勒比海岛国圣卢西亚的破败海滩上,他努力想象着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沃尔科特如何从这片风景中看到了史诗。在西西里的高山上,他体会到歌德如何从这里一览众山小,获得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情怀。马丁拥有这种周游世界的经历,着实令人羡慕。《文字的力量》借此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种超越文本的现实体验。

   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文字的力量》前一章还在讲《源氏物语》和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的优雅生活,章节转换之间,就又来到了《一千零一夜》中令人目不暇接的阿拉伯集市。令人应接不暇的文化冲击,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独特的阅读观感。艾伦·布卢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曾说,他最喜欢一个学生给他的评价:“您不是一个教授,倒像是一个旅游代理人。”这句评语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字的力量》的作者马丁·普克纳。

   《文字的力量》在叙述的行云流水之间,不动声色地流露出世界文学研究的最新反思。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故事对于各个文学传统的关照。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能从书中读到孔子、丝绸之路和《共产党宣言》的往事,感觉到中国文学传统对世界历史的参与。但实际上,不论读者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欧洲、美国、印度、日本、非洲、拉美,都会对《文字的力量》的故事产生参与感,在亲切感与陌生感恰到好处的交融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文学史。在包容民族文学的同时,它又将民族文学打散、重组,冲破“民族文学”观念所带来的心理壁垒,去发现超越民族的文学史叙事。超越民族、国家——这本身就是比较文学,或云世界文学研究的使命。《文字的力量》是讲给全世界的文学读者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