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报大院里的“北大小子”

 南国红叶LY9 2020-08-07

北大,一直是广大学子仰望的最高学府。昨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员工陈明江和儿子陈哲康打开电脑,开心地收到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网上录取消息,陈哲康成为今年湖报大院里的一名北大小子。

陈哲康就读的是华师一附中,在今年高考中,他取得总分650分好成绩,其中语文100分,数学143分,英语134分,理综273分。目前,他已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网上录取,即将进校就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录取专业为:化学类——培养方案1


2020年高考时,妈妈送考。

陈哲康的爸爸是湖北日报技术部工程师,妈妈是铁四院工程师。

北大“牛娃”是如何养成的?陈哲康的爸爸陈明江分享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及自己的育儿经验。

小时候,工程师的爸爸非常注重培养陈哲康数学能力。从3岁开始,每天睡前5道加法、5道减法。到6岁时,已经可以心算千位数加减法。对数学敏感,极大培养了他的自信心。


一家三口合影。

小学二年级时,进入校外培优机构明心学习奥数。小学阶段,曾参加过华罗庚杯创新杯奥数竞赛,并取得了二等奖、三等奖。

凭着这些优秀的成绩,小升初时,家长就收到来自武珞路中学、武汉二中初中部优录电话,考虑到距离因素,初中选择了武珞路实验中学,进入次火班。

初一时,还没看出他有什么拔尖的,到初二,成绩开始突飞猛进。爸爸陈明江说,有时候考过第二名,但基本稳定在年级前50名。中考时,爸爸妈妈对选择省实验、还是华师一附中有过分歧,但最后听从孩子自己的意愿,进入了华师一附中。

站在新的起点,陈哲康更加勤奋努力学习。

进入华师一附中后,学校经过3次严格的考试,选拔竞赛班学生。陈哲康相续被数学组、化学组教练看中。出于兴趣,陈哲康选择了化学组。当时,化学组面向全省选拔了8个组员,有宜昌2个、武汉5个等,个个都是优中选优、金字塔尖高材生,孩子就在一群牛娃中渡过了高中时代。

他读的高中,就是个假高中。爸爸陈明江开玩笑说,高一时,老师讲完了语数外物化生等基本课程,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就全部停课,开始奥赛训练。孩子进入竞赛班化学组,每天七点半进教室、晚上9点半结束,基本靠自学。不过,陈爸爸也非常认可华师一附中这种放养型的理念,培养孩子超高的自学能力,不懂时,同学之间一起讨论、探讨,基本上自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老师给出方向、规划,学生高效执行,在遇到问题时,再及时点拨、讲解,孩子的进步非常大。


在学校实验室做化学实验。

他们特别阳光、睿智。在竞赛班两年,陈爸爸常进教室值班,就是应老师要求,着孩子。但实际上,他们非常自觉,一天十几个小时,除了课间休息,都在认真学习。不懂的问题,相互探讨,很专注,效率非常高。教室里有一台电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自己查阅。

通过近2年竞赛班训练,到高三时开始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哲康在第33届奥林匹克竞赛化学学科比赛中,入选湖北省队并获得全国一等奖。20191210日,陈哲康签约北大。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新政,取消高校自主招生。面临高考重大政策调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家人有点措手不及。


陈哲康与获奖选手在领奖台上。

爸爸陈明江说,大部分高中生,都是利用三年时间全力备战高考。而自己的孩子,除了高一学习高中基本课程外,高二高三基本上都在专注于化学奥赛。在最后两个月才开始备战高考,不免有些担心。好在孩子平时一直非常自觉、自律,疫情期间也一直坚持学习,常常学到晚上12点。因为高中几乎两年时间,都在专注化学竞赛,其他学科知识点难免有遗漏,此时,父母为他找了一对三的辅导班,但陈哲康也很主见地说,老师讲过的知识点,他还没掌握好;而老师正在讲的知识点,他又已经掌握了,选择一对一辅导更合适。


奥赛获奖证书。

事后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陈明江说,孩子自己梳理出掌握不牢、或是有模糊的知识点,老师帮他查漏补缺,为他短时、高效冲刺高考,起到一臂之力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爸爸陈明江分享了几个关键词:

1.陪伴。陈明江说,因为妈妈工作比较忙,从三年级以后,他带孩子比较多。从小严格要求,培养了一些好习惯,比如专注、自律、自觉。记得初一时,孩子回来写作业常常到晚上十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作业量大,陈明江采取提高效率,来为孩子赢得休息时间。他鼓励孩子学习时,专注学习,不要一会起来喝水、上厕所,或者跑到厨房问问今天做了什么好菜,学习时就只学习,其他事什么也不要干。渐渐地,孩子懂得提高效率,6点半放学,8点就能把作业全部做完。孩子就读高中后,陈明江也在学校附近租住了房子,每天孩子10点半下晚自习后回来,给他做点吃的加个餐,聊聊天,第二天又做好早餐,目送他去上课。三年来,风雨无阻。陈明江说,虽然高中三年,孩子学习任务重,父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当孩子有情绪时,及时梳理,适度减压;分享喜悦时,及时回应,见证成长。


奥赛场外的父子俩

2.信任。陈明江说,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给予他高度信任。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孩子乘着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自己在家偷偷看电视。自己回来后,发现电视面板是热的,问看过电视没有,孩子回答没有。此时,陈明江也没有当时戳破孩子的谎言,还是选择了相信他。虽然事后会教育,但这样培养了孩子和父母间的信任感,即使父母不在,他也会很自觉自律地学习,从不偷懒耍滑。疫情期间,父母都在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家里电脑、手机什么都有,但是相信他一直在认真、坚持学习,没有偷玩,事后证明,我们的猜测也是正确的。对于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的游戏,陈明江坦认,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喜欢,但是有明确的时间规划,完成作业后,可以玩10分钟、20分钟,每次到点了,我只要在门口敲敲门,话都不用说,他就及时停止,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疫情期间,陈哲康在家中坚持锻炼。

3.鼓励。陈明江说,高中时竞赛训练,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是非常枯燥的,有一次孩子考砸了,回家后倒头就睡,不吃不喝。这时爸爸及时安慰,并向教练取经。教练说,一次考砸了没关系,既然选择了,并且付出了,就要相信自己。慢慢地,陈哲康调整心态,高三时,在第33届奥数化学学科竞赛中,理论取得了全国前30名,因为实验操作些许失误,总分排名第66名,获得全国一等奖。因为在化学方面的学科特长,并有高含金量的奖项加持,在入围北大强基计划后,陈哲康享有了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的优待。

目前,陈哲康利用暑假时间,学习高等数学和英语,为进入大学做准备。一本高等数学教材,一本配套习题册,上面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记者采访时,陈哲康正在一对一辅导爸爸朋友的女儿偲葭,分享学习方法、技巧偲葭是武汉十四中高三学生,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她说,陈哲康很有耐心,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解题方法新颖,常常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希望能多向他学习,明年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家人户外休闲。

谢谢父母的陪伴,感恩父母的培养。站在新的起点,陈哲康说,从小到大,虽然妈妈很忙,经常工作加班,但是她的专注力,深深影响了我,让我知道,学习时也要沉浸其中。爸爸对我非常严格,但我知道是严中有爱,他帮我树立目标,指出缺点,引导成长,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进入北大后,自己会努力完成本硕连读,再继续攻读博士,希望今后能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

 
监审\平子
责编\吉米
编发\晓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