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治癌纪

 昵称1Z7nN02j 2020-08-07

治癌纪(一)

治例 女,40岁。 

  1. 初诊 1977年。

    1年前,右侧大阴唇发生一疣状硬结,1个月后硬结溃破。

    省医院检查:大阴唇略肿大、右侧下1/3溃烂,小阴唇右侧下 1/3溃烂,会阴部溃疡,溃疡面约 5cm×4cm、深 1cm,两侧腹股沟淋巴结 (+)。

    溃疡病理报告:外阴溃疡,溃疡边缘复层鳞状上皮早期癌变。

    临床诊断:外阴癌晚期。

    查体:患者外阴右侧有10cm×12cm之坚硬肿块,触之如石,形状平塌,根脚散漫不聚,边界不清,皮肤绷紧发亮,肿块中央有一溃疡,约3cm×2cm,深0.5cm。

    自觉肿块局部疼痛难忍。

    舌淡无苔,脉虚大浮数、微弦。

    辨证:肝脾两伤,痰湿内生。

    溃后皮烂,溃疡底部内坚硬,血水淋漓,肿痛日剧。虽病久气血亏虚,但癌肿扩展,毒邪炽盛。

    治法:祛湿解毒为主。

    方药:白花蛇舌草120g 薏苡仁30g  重楼 15g  没药9g 乳香9g   蜈蚣10条   僵蚕30g  生牡蛎30g 当归15g   生黄芪15g  香附12g  白术15g 每日1剂,水煎服,3剂。

2.二诊

   患者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难,肛门时流脓血。

   会诊检查:癌肿体已部分变软和消退,但又沿皮下浸润性扩展至肛周。

   肛门、肛周及阴道均已形成坚硬的癌肿,并在距肛门3cm之右侧发生第二处溃疡,约4cm×3cm、深2cm;在距肛门5cm之左侧发生第三处溃疡,约2cm×2cm、深1cm。溃疡面脓水污血淋漓,已将形成复杂的癌性“内外漏”。

   患者已不能起床行动,饮食不进,味觉消失。

   形容消瘦,面色枯黯。

  舌淡无苔,脉虚浮微弱。

   辨证:气血大衰,癌邪鸱张。

   治法:大补气血为急。

   方药:生黄芪120g  当归30g  白术30g   生山药30g 生地30g   重楼30g  乳香9g   没药9g 香附12g   僵蚕15g  蜈蚣3条

  每日1剂,水煎服。 

3.三诊

   服上方3剂后,患者味觉恢复,饮食大增,溃疡分泌物减少,局部疼痛减轻,溃疡开始收敛,溃疡部有虫行痒感。

   此乃毒邪已衰,气血通畅;毒邪渐化,气血渐充。

   继续服上方。

 4.5个月的服药治疗后 

  癌肿局部疼痛消失,脓血皆无,大便正常。 

  会诊检查:癌肿体全部消退,三处溃疡均已先后愈合,直肠括约肌、肛门功能恢复。

   舌红活,脉和缓有力,乃气血充盛之象。

  患者已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

   已达临床治愈。

   治法:以前两方交替服用,每日 1剂,连续服,以再搜余邪,巩固疗效。

 5.又2个月后复诊

   面色润泽,体丰健壮。闭经2年多之后,又第一次复来。

   原溃疡愈合后的瘢痕已逐渐吸收而平复,肌肤如常。

   舌红润苔少,脉和缓有力。

   随访:此后3个月,患者已恢复工作。

  后观察5年,无复发。

   此例治疗,历时6个月,共服药近200剂。治疗期间未用其他疗法。

  按《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判定标准》已达治愈。

6.按语 

 (1)治疗过程: 以祛湿解毒为主,加大白花蛇舌草的用量,可见到癌肿消退明显,但不能遏止癌肿溃疡的发展,且有水样分泌物及污血增多。脉象亦显逐渐虚浮而微弱。

  以大补气血药为主,加大黄芪用量,溃疡显现消退和收敛,但癌肿体没有明显变化;当溃疡收敛到一定程度,虽继续加大黄芪用量,疗效亦不再进展。此时,用药又当以祛湿解毒为主。 

 以此表明: 祛邪——解毒:癌肿渐消退,溃疡发展——正气虚; 扶正——补气血:溃疡收敛,癌肿发展——邪气盛。 治以祛邪为主——使癌肿消退——但正气渐虚; 治以扶正为主——使溃疡收敛——但癌肿渐盛。

 [插图

 故两种方剂,祛邪与扶正,必有侧重,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不宜祛邪与扶正之药均衡地组于一方中。

  遂以“祛邪为主”与“扶正为主”二方,交替用之。 

 这样制方施用的有利条件是:患者服用后,可以直接看到癌肿与溃疡的变化,即可以看到“正”“邪”消长的变化。

 此扶正与祛邪,结合、交替、相辅相成的治疗过程,正是癌肿逐渐消退,溃疡逐渐敛合的过程,即治愈的过程。

  可以理解: 

  祛邪解毒的方药可以使癌肿体由肿硬块而渐软化,又渐化为溃疡状态。此时可见癌肿体内血管暴露,与血管周围癌体组织呈分离状态,癌体组织渐成溃疡腐烂状。此时,若继续祛邪解毒攻癌,癌肿体虽能继续消退,然癌肿体内已离析的血管则可能发生溃破,这种溃破已呈必然的趋势。故此时,防止癌肿体内血管破裂,至为重要,是关乎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 

  当此之际,必转以扶正补气血为主的方药,使癌肿体的糜溃处得以修复和固护。但此时,癌肿体又必有伸长之势,亦应不顾,仍以扶正补气血为主,使癌肿体得到固护后,再转施以祛邪解毒为主的方药。

   这样的治疗,说得简要、通俗、明确些,就是:挖一点,补一点;再挖一点,再补一点。似此,“挖”与“补”交替、逐渐地推进。

   若非此行,将癌肿体峻攻,虽能使其倒溃,然大出血必随之发生,对生命的威胁立至,或难挽回。 

  治疗的关键所在,是对“正”与“邪”的衡量。这样的衡量,行之于医生的指下,辨似于医生的心中。

  临证时,医生的心是难安的,其心中,其手上,在争夺着患者的生命,若能成就,那将是永远的欣慰;否则,也必将是终生的遗憾,将是心中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

   这里,不能不令人想起清代医家王孟英:他常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患者的疾苦在他心中翻腾,时时都在为治好患者的疾病而谋求。医生的职业就是这样的吧:病人需要他,他也离不开病人。

   然,医生治癌症,更加不轻松,心情的沉重或者不亚于病者和病者的亲人们。因为医生要在这危难关头找出办法,但是往往没有成法可取。 

  中国几千年的医学,曾经和癌症有过怎样的较量?又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癌症也是一种古老的病类,在人类的古代已经发生。在这方面,中国医学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可贵经历呢? 

  对于这位外阴癌患者的病情,我在夜里突然醒来时,忽然想到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并立即起来翻查该著,心中似豁然:“对,要按外科肿毒类治。”于是,才有了施治的方案。 

  用中药治癌时,中药的施用能够使癌肿体化解,这要用祛邪药。然而,能使癌肿体消解,并不能治愈癌症;此时,就须用扶正药,以改善癌肿体消解后所处的环境,使癌肿体在体内所占据的位置空间逐渐缩小,最后达到消除的目的。这样的过程大多是漫长的。

   若祛邪药用量过大,可见脉象日衰;若扶正药用量过大,可见脉象邪势鸱张,癌肿日渐胀硬和扩张。 医生的思索就在这“邪”与“正”之间探求吧。应是适则得,误则失。 

 (2)用药的思考: 

  人体是一个统一而又复杂的整体。癌症的发生,是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在人体内敏感和循环的薄弱部位所发生的一个突破。故整体功能的改善,必将有利于增强对局部癌肿体的抑制;而任何对癌肿体的抑制,都有助于整体功能的改善和增强。 

  对癌症发生与发展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是中医治癌扶正与祛邪施治的理论基础。

   扶正针对阴阳气血,从整体权衡,并结合脏腑病位。

   此例,扶正药以黄芪为主。

   黄芪,甘,微温,补诸虚,益元气,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且能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通行上中下三焦及内外。方中用黄芪的因由如下:

  黄芪益元气补正气,且托毒收敛,宜于机体破坏之修复。其补益之力且能生肌,并有宣通之功。配乳香、没药能通气止痛。

   黄芪又大补气血,气旺则血生,助血行。以血凝则气滞,瘀则痛,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配伍当归、白术并补气生血。

   方中黄芪用量达120g时,出现最佳效果。

   祛邪药以白花蛇舌草为主。

   白花蛇舌草,甘,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宜用于痈肿疮疖。

   白花蛇舌草配伍重楼、薏苡仁祛湿解毒;配伍蜈蚣走窜,解毒散结,能开脏腑经络气血之凝聚。每大量施用,有刺激性疼痛发生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癌肿体消退也明显加快。

   白花蛇舌草用量达120g时,出现最佳效果。

   蜈蚣用量达10条,出现最佳效果。

   方中香附,所用殊特,亦不可少。香附乃血中气药,专司气结,解诸郁,消痈疽疮疡。

   癌症的发生,可因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脏腑功能失调,或感外邪,然以内伤为主。治疗既重内因,也重外因;既着眼于癌肿局部,更要重视人的整体因素。

   以内因与外因并重,局部与整体同调,扶正与祛邪兼施,辨证与辨病结合,分别标本缓急。 

  癌症的发病,情志因素非常明显突出,患者多有长期的精神抑郁或紧张、忧虑,或重大的精神刺激与创伤,而致人体功能失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等,皆为情志之乖戾偏激

  细察胃癌、子宫癌、肠癌、肝癌、肺癌、乳癌等患者的生活环境与机体环境因素,无不与此有关。 患者的情志影响着癌的发展,然而情志一旦发病,中药的应用也应有抉择。情志怎样影响着机体,或是不可见的?但,却能在脉象上找到它们,这便是用香附的缘由了。

 袪邪---白花蛇舌草:

   开破,散结---   蜈蚣(开破,解毒),生牡蛎(软坚,散结)

   解毒,消痈---  重楼,生薏苡仁,僵蚕

扶正---黄芪:

   补气血---  当归(补气补血),白术(补气健脾),生地,生山药(养阴)

   定痛,修复---  乳香(消肿、定痛、生肌),没药(消肿、散瘀、生肌)

   蜈蚣,生牡蛎,相伍,善开破,散肿硬。须防血管破裂

   重楼,僵蚕,相伍,善解毒,消痈肿,消痰结

   黄芪,乳香、没药,相伍,止痛,修复溃破

   黄芪,蜈蚣,相伍,适宜用量,能防溃破,但不失消肿之功

   香附,解郁,理气,是针对病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