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卢树仁 “躲”过一次采访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躲”过一次采访

作者简介

       卢树仁,现供职于基层农业服务中心,一个热爱黄土地的人,一个喜欢种田的人。学过水产,只为读懂鱼水之情;爱过文学,只为有话要说。

        不久前,在一个下午上班的时间里,忽然接到同村一位朋友的电话。朋友无事一般是很少打电话联系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而不腻,比起拉帮结派,臭味相投似乎要轻松许多。彼此之间以诚相待,和谐相处,并无任何利害关系,大可不必担心人走茶凉,不必担心“走着走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生活中,有一种朋友叫做“距离产生美”,如此倒觉甚好。朋友在村子里经营一预制场多年,平日里人也随和,是块经商的好材料。做着生意挣得盆满钵满,近一年里又作起了文章来,不写则已,一写惊人,文思泉(钱)涌,一发不可收拾。我常调侃他为周公塘的作家兼企业家,今日来电,必然有事。

       朋友问我在哪,我电话里笑呵呵地如实相告,又反问老板有何指教,朋友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道:“《岳阳日报》的记者现在到了周公塘,说是要采访你。”举凡被记者采访,无非有三点,要不好事,要不坏事,要不大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向来并无好事,并无坏事,并无大事,无缘无故说是要采访我,我还真是有点受宠若惊。朋友似乎听出我的弦外之音以为我不相信他,便进一步说记者到了他的预制场,就在他身边,要求我赶回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记者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平日里,上班时间若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我基本上都是很少请假的。我只得对他说:“你帮我问一下记者采访我什么事,要不你帮忙安排个地方留他(她)们吃饭,我来买单!”朋友说:“记者要采访我关于写文章的情况,他(她)们还得赶回去有事,不能吃饭等到我回来,要不你和他(她)们解释清楚,他(她)们要和你通话……”我想,如果要采访我关于其它什么我所知道的情况还好,唯独采访我关于写文章让我深感无奈和惭愧,我一脸疑惑:“是谁将记者推介到我的份上来的,周公塘会写文章的多的是,你也会写,采访你们就行了……”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暗自庆幸没有在家当面遇上记者,这“名”实不符岂不是惹人耻笑吗?朋友像是使出了那些妙男少女谈恋爱“死缠烂打”的本领,接着说:“他(她)们就是要采访那个和鲁迅同名的人,说你是带头写文章的……”真是让我一脸无奈:“鲁迅是什么级别的人,开玩笑,我跟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他原名和我只是一两字同个音而已。”如此相提并论,实在牵强附会,我又笑着对他戏说道:“只怪我当初取错了名,也不知我这名谁取的……,那你就把电话给记者吧……”

        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说话是桩大事。老实说,我是不善言辞的,突然间要我冠冕堂皇道貌岸然地说一些违心的话,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况且,说话和作文又似乎完全是两码事。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言语如水,泼出难收,不好更改,不可更改。作文却不同,想写一句就写一句,想写两句就写两句,想写三句就写三句……可以写一个标题几阵子几年不管,也可以发一通牢骚写一堆垃圾,然后哪天看不顺眼了还能随意更改,甚至觉得一无是处还可以全部清空或扔垃圾桶拉倒!

       电话这头,我像被审讯的“囚犯”,生怕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被作为“呈堂证供”;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一个年轻女孩甜美的声音,两头就像隔着海峡两岸在感慨《乡愁》。美女记者问了一些有关我的工作和职业等情况,问我对村里出了一本书有何感想。我说:“有那么多各界热心人士关心关注我们村的文化事业和各项建设,有那么多人热爱自己的家乡真的非常感动,非常感激!”“那你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是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就想起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吧?是什么事驱使你掀起全村的人写作热情和高潮的?……”连珠发炮,我还真是不知怎么坦白从宽才好。我曾肤浅地学过《新闻采写编评》,粗略地知道如何提问是作为记者的必修课。一位优秀的记者,无疑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我从来不以作文而自诩,尽管曾经爱好过文学,但从来没有想过靠写文章名扬立万或发家致富。文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章,你的文字藏着你的经历和阅历,藏着你的学识和见识,藏着你的人品和思想,藏着你的劣迹斑斑,对于读者,你无处可逃。我根本就是一个不会做人,不会作文的人,又有何脸面接受采访呢?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作文,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人说,微信自媒体文章如吃酒送礼,你转发过来,我转发过去;你点我一个赞,我又回你一个赞;你发我一个赏钱,我再回你一个赏钱……木匠拉大锯一一一你来我去。

      我想写一篇《故乡的荷塘》想了很多年,至今也没觉得是一篇什么很好的作文,最重要的是一点就是我并非要将自己的故乡吹捧得言过其实,天花乱坠或刻意搞出个什么不好的结尾来给自己的故乡抹黑。我亦并无带领全村作文之雄心壮志,别人写别人的,我写我的,相互之间无非巧合。能写,未必不是一桩好事;能读,未必都是一桩坏事。故乡的乡亲们素来有倡导读书之风,从村子走出去的博士就有好几位,本科以及其它各类大中专学历者更是数不胜数。全村上至博士,下至小学没毕业的村民,许多人都有写文章的基础和潜质。“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故乡能够得到更加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继续保持和发扬一种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一手抓精神,一手抓物质,两个文明一起抓。回想当初,我也是第一个主动提出反对村里出什么书的人。第一,文章难登大雅恐贻笑大方;第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第三,不能正式对外出版发行带来经济效益。做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亦是“功”。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

       “躲”过一次采访,正如作完一篇所谓的文章,说是没有徒增几分虚荣心,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本期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