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江淹 读金庸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读金庸

作者简介

       江淹 湖南汨罗人,想当教书匠,考的会计师,现为刀笔吏。常恨此身非我有,怜心无处可安魂,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余暇,逐寄情于文字,信手记下三言两语、五字十行,以为他日之念。

       94岁的金庸先生带着微笑走了……

       在我的有效记忆中,此生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但知道那是金先生的书,则已是很多很多年之后。

       上世纪80年代的我,字还识不全,闲时常跟在一群大我很多的孩子后面厮混。印象中,有一次跟一位陈姓大哥去放牛,他带一本A4大小、干枯菜叶叠成般的书,每当他去牵山坡上走远了的牛时,我就可以读几行或翻几页。具体内容倒不记得了,但清晰记得为文中情节吸引,问过陈大哥,“这是啥书”,“华山论剑”。我第一次觉得书是好东西,可以和年夜饭中的红烧肉媲美。现在想来,我很小就喜欢读书,“华山论剑”功不可没。

        我“懂事”早,很小就知道学业的重要,从不敢放肆去读所谓的“闲书”。此后,从初中到高中,背过成语字典,读过一些历史书,便似乎再也没有读过武侠小说,然而对于金庸先生的大名却已深刻于心。在汨罗一中求学时,读到一篇介绍金庸先生的文章,唯一记住的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句,并“立志”考上大学后,一定要遂少年时代的梦,一定要把金先生的书读个遍。我这人有个特点,对于曾经的梦想,总是会念念不忘,总会为之努力去实现,就象我今年开始勤奋学吉他——虽然老师说超过35岁的学生一般不收不教!

        清楚记得,刚进大学那一年,宿舍楼下有间租书室,属于生活辅导员经营。那时的“江湖”已群雄并起,古龙、梁羽生、陈青云等高手如数峰并峙,而我眼中只有金先生一人而已。第一学期,就真把金先生的作品读了个遍,一了十多年的心愿!唯一的代价,就是那一期的线性代数补了考。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补考,也是大学生涯中唯一一次没有拿到优等奖学金。

         我一直觉得,三个人的书对我此生影响甚大。第一个是润之先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行,我家开一小店。那时,润之先生的书已从圣殿跌落到了茅厕,成了许多村民如厕的首选,也有一些成了小店包瓜子、包糖粒的器具。我那时无书可读,就从众多版本不同、册数不全的毛选中,集齐了一套——这一套书现在还在老家旧柜子里——从小学到初中,1~4卷读过不下三遍,5卷中有关50年代的文章基本读过。如果说我喜欢哲学、喜欢历史,还有点大局观(如果有的话)、有点辩证思维(如果有的话)、有点思考问题的爱好(如果有的话)、有点不拘一格创新的习惯(如果有的话),有点喜欢写经世的文章(如果有的话),大都要拜润之先生所赐。上初中历史课,课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我说“岳飞怎么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呢”、“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与进步”,那位头发花白、见过文革的马老师吓得不轻,把我这位他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专门教育提醒。第二个是路遥先生。上世纪90年代,《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屠克菲同学购的那一本传到我手上时,已是“伤痕累累”。是它,让我懂得了人生的不易、世态的炎凉和脚踏实地的坚韧与不屈,孙少平的名字深深刻在心中的精神之柱上,不时去参照!第三个就是金先生。从先生的书中,我读到了儒、佛、道,读到了仁、侠、义,读到了信诺、坚贞、正邪,读到了国家、民族、个人,读到了恩怨情仇的原则,读到了是非对错的重要,并由此开启了大学期间对国学的极大兴趣,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推崇。

         先生,你的书,我很多时候没有当作闲书、杂书去读啊!

          先生,你虽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牵记你!——此则是最高境界矣!

           先生,江湖道别长依依,我目送你远去……

本期图片:网络


征稿通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