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何霞玲 村与路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村与路

作者简介

       何霞玲,企业退休职工,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文字,现在岳阳市老年大学文学班学习。

      村,是河南的郭亮村。

      路呢?路在脚下。

      可是郭亮人脚下没有路。郭亮人脚下只有悬崖、峭壁、山涧和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河流。

      许多年前,郭亮村还不叫郭亮村,几十户人家散落在群峰的皱褶里,背靠悬崖面朝峡谷,生活穷苦不堪。太行山区农民的儿子郭亮率领饥民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官府多次派兵追剿,郭亮寡不敌众,退守西山,粮草断绝。危急之中,郭亮们将战鼓和羊绑在一起,挂在树上,羊儿四蹄乱踹,踢响战鼓,郭亮和士兵们则身系绳索,以壁当路,溜下悬崖,绝处逃生。后来,人们建村时,将村子起名郭亮村,以纪念这位在村里驻扎过的农民起义军将领。

       坐落在万仙山山崖上的郭亮村,得大自然厚赐,有山也有水。然而,山是穷山,水是恶水,坚硬的石头缝里长出的不是庄稼,山涧里流出的清水百年哀唱,滋养的也只是顽石枯树和杂草。开门见山,出门无路,下山不易,上山更难。为了生存,村民们在悬崖上牵藤扯树,攀岩走壁,经年累月,他们终于在峭壁间走出了一条天路,这条天路几乎是竖挂在山壁上,被后人称之为天梯。天梯上一步一惊险,一步一血泪,稍有不慎,就会坠崖身亡。在那个无路可走的年月,天梯既是郭亮人举步的生存之路,也是郭亮人悲惨的死亡之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摆脱攀爬天梯的痛苦,阔步走向山外,郭亮村的十三位村民,卖掉山羊山药,自筹资金,购买钢锤钢钎,挥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不分昼夜,不分寒暑,历时五年,一锤锤,一钎钎,蚂蚁啃骨头般地在嶙嶙绝壁间宽宽窄窄、高高低低凿出了一条全长1300多米的山洞,人称郭亮洞。从此一条名扬世界的公路,如巨龙般的腾跃在郭亮村直立的峭壁上,几十年来,它栉风沐雨,迎来送往,用款款深情和绵绵实惠回馈着历经苦难的郭亮人。

      其实,在郭亮人挥汗如雨凿壁开路的同时,郭亮村的山外,我们的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洗礼,人们悠闲着也忙碌着,高歌着也哭泣着,精神上的亢奋填补着物质上的匮乏,一切的秩序变得毫无秩序。而在郭亮村里,村民们却是五年如一日,起早贪黑,挥钎扬锤,两耳不理尘埃事,一心只把路来修。是山外的潮流席卷而去,忽略了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还是上天垂怜不忍苦难的村民再受劫难? 而我更愿意相信的却是村民们秉承祖先的遗训,只管坚守脚下赖以生存的薄地,坚守一份告别天梯告别贫穷的信念,与人不争,与世更不争! 唯有此,才留下了这条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为人类竖起一块不倒的丰碑!

      此刻,我漫步在这石屋石门的古村巷陌,沿着磨滑了的千年石径拾级而上,路的一边是淙淙而流的山泉,欢唱着流向山涧,另一边,则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质朴的村民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山里特产热情的招揽着山外的游客,倚门而坐的古稀老人闭着眼睛享受着午后的暖阳,电视机不停的在播放着以郭亮村为背景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只有民间展厅里陈列着的各式钢锤、钢钎和推车,在默默的向游人们述说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沧桑岁月。山村,一片祥和。

       我徜徉在弯弯绕绕的郭亮洞,时而对着洞外的峭壁深涧感慨大自然的刀斧神工,时而仰面洞顶洞壁残留的钎印赞叹郭亮人凿壁开路的惊世壮举,初冬的寒风一阵阵袭来,将我的思绪也飘得忽近忽远。于是,穿过云雾,我听到了羊儿击鼓回荡在山间的哀啼声,听到了摇曳的天梯承载不住千年的悲欢离合而发出的叹息声,我更看到了当代愚公那一锤下去,岩灰交织汗水四溅,艰苦和着希望共存的画面。

       曾经的郭亮们只为寸布遮体一米充饥,决然起义,悬崖上系起的绳索便是他们的逃生之路,两千年后,被生活压弯了脊背的郭亮毅然抡起大锤砸向峭壁,也砸向了延袭世代的贫穷,他们用满是血泡的双手向世界推开了一扇天窗,凿出了一条连接文明通向富裕的康庄大道!相隔几千年的郭亮人,一念相通,一脉相承,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一样浓稠的血液,无畏无惧,感天动地!

       暮色四合,归程临近。我好想留在这古朴的村庄,喝一杯山溪冲泡的热茶,品一口岩石缝里长出的山野土菜,再走一走安静下来的壁上公路,在热情的崖上人家枕着南太行享受一个酣甜的夜晚。然而,山村太小,留不住一车一车的外乡人,也留不下远方来的喧嚣。一辆辆大巴载着游客穿过山崖从四面八方涌来,又沿着另一条山道朝着四面八方散去,车后,只留下一片片汽车扬起的沙尘。

本期图片:作者


征稿通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