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特刊】谭湘岳 远去的乌江站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远去的乌江站

作者简介

       谭湘岳,企业退休干部,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尤喜户外!早年担任过通信报导员,曾有多篇文字见诸报端杂志。岳阳市老年文学协会会员。

"五一"劳动者的颂歌!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在乌江同轴电缆站工作过战友们!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岳阳市近郊乌江河畔、离乡政府所在地约两公里一处山旮旯里,有个不为人知的神秘院落!它背靠一座小山,山梁延伸两侧,仿如一巨人伸开手臂把整个院落拥入怀中!山脊上依山势弧形走向在树丛中砌着2米高的水泥围墙,大门处围墙内外各有一口山塘,一条沙石公路伴门外塘堤延伸通往外界。

院落占地40余亩,中间一道高墙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生活区与工作区。生活区依地形建有八栋房子,全是平房,每栋房子几间到十几间不等。一口不规整的山塘,石头护坎,塘底凹凸。因保漏不好,水深不到2米。门卫,食堂、住房分列山塘两侧。工作区的油库、电力房和机房半托山体,墙体顶层罐注40公分坚固水泥。后山及两侧山坡树木葱郁,整个院落大部掩映在绿树丛中!究竟是何单位、干什么的?连附近百姓都不晓得!

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重点通讯工程(第五个五年计划的二号工程,冠名5502工程)1800路(京、汉、广双向传输通信)埋设地下的中同轴电缆线路经过乌江,考虑岳阳市大容量通信需求和通信设施长距离增音及线路责任分段维护,在这里设置有人维护站。(内部称乌江分路站,简称乌江站)又因当年同轴电缆属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科技含量高、设备容量大、通信手段先进,自然承担重大战备通信任务!公安部门将其列入重点保护对象,从事其设备维护管理的单位也秘而不宣,对外统称5502。

1984年底,乌江站通信设备正式投入运行,次年5月开通了60路进入岳阳市区,从此,岳阳电信告别老式落后的"摇把子"时代,程控电话进入平常百姓家!

我在乌江站建站初期调入该站工作,八四年至八九年担任过主要负责人,艰苦岁月留下深深足印!

那是1980年3月20日,清晨下着毛毛细雨,我和另两位从长沙一起调至岳阳的同事相约前往乌江站,初次去陌生工作单位,生怕迟到,坐上岳阳至乌江最早一班车。7点多钟到站后,发现院落冷静,基建还没完工,道路满地落叶,路旁空隙地杂草丛生,走进几处空敞的房间,房内仅有一张单人床和一个简易书桌,别无它物!不一会,来了一台北京吉普车,车上下来几人,其中一位临时负责人与我们见面后指定了我们住房。我放下行李,打扫房间卫生,发现没有垫床木板,无奈,只得找了两只竹扫把和一些稻草铺垫。放上凉席再铺床单,总算将就。中餐时间到了,十几人就餐自带餐具,二两蒸饭一瓢南瓜一坨霉豆腐外加浮有几片叶子的"洗锅"清汤!基建工程正在扫尾,设备没安装。栽树、平路、抬杆、建球场等一时成为我们日常劳动。一次,我与大家抬着水泥电杆移动位置,突然重力偏移"闪腰",至今遇寒腰椎不适。我与另七位同事都是隶属省微波局的员工调至该站,大家从高山站微波设备维护(微波为无线传输,在通信卫星没有上天前,它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最原始的电视传送方式),转行有线同轴电缆载波设备维护,成为首批技术骨干,压力特别大,重新学习新技术成为头等大事!

基建完工后、邮电部第三建设工程公司施工人员入驻乌江站安装设备。所有机务人员、线路维护人员在一段时间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与设备施工、调试人员一起摸爬滚打,全心扑在工作上!随着工程快速推进,调来了站长、书记,大专院校学生也陆续分配来站。

1982年底,京、汉、广全线设备试验运行。正常运转后的乌江站首要任务是保障责任段内电路畅通,日常工作是监测了解设备运行状态、掌握技术数据,并提出整改意见。试验运行期间,新设备新技术暴露出不少问题。乌江站负责维护的168公里28个无人站设施时常遭受雷击。我和几位同事不论白天黑夜常常风雨无阻的奔波在汨罗川山坪与临湘詹桥之间抢修。而建在荒郊野外的无人站,地下室昏暗,只能手电照明,检修很不方便!

尤其发生埋填电缆故障,维修处理更是麻烦!一次,正值寒冷的冬天,大雨伴有雷电,突然通信中断,机房远程监测显示,故障地域在我方维护段岳长15一16站间,线路维护人员接到机房值班员通知后,迅速驱车百余公里赶到现场。他们用探测器测量判断故障大致位置在一冬水田中,当即争分夺秒作业,七八个小伙顶着凛冽的寒风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对埋填电缆处挥锄挥锹破土开挖,经过通宵奋战,挖开约一米深二十多米长的埋设电缆沟,找到被雷击烧坏的电缆故障点。

后来,设备正式投入国家通信骨干网络运行,对线路障碍抢通恢复,有了严格的时间规定。快速处理故障成为日常工作重中之重。而设备出现故障恰恰是恶劣天气所致!针对这一特定情况我们制定工作流程有效应对,一方面及时维修保证替换件,另一方面改进防雷装置治理设备先天缺限,使故障发生率逐步下降,抢通时效快速提升。同时,维修人员总是以工作为重,不但时常早出晚归,而且经常忍饥挨饿。一次野外紧急抢修,抢修人员过了下午二点还没吃中饭,故障点离镇较远,处理完故障,大家已饥肠辘辘,就近巡房线务员姜师傅得知赶紧在家准备,一时饿得发慌的我们到了他家等不得饭全熟就开涮,一碗酸菜成了佳肴、一个鸡蛋一把香菜一盆香汤吃得津津有味!

还记得每年代号701的重要通信任务,为了万无一失保障该段时间机线畅通,机务人员必须24小时轮流值守,工作不能有任何疏忽;负责野外无人机维护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待命状态;线务人员不管天气如何恶劣必须全员上岗、与全责任段内巡线人员和当地民兵在荒郊野外24小时巡逻。大家心中时刻紧绷安全畅通这根"弦"。

每天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带给大家的是紧张与忙碌!同时,特别纠结的个人婚姻之事也摆在风华正茂的员工面前,他(她)们长期处在郊外,芳华岁月却生活单调枯燥,与家人聚少离多,孤独与寂寞同在。二十多岁小伙子标标致致、知书达理,却因困在乡下与外界接触少,影响着寻找另一半的终身大事,晚婚晚育成了普遍现象。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光缆通讯取代了同轴电缆,隐蔽乌江河边山凹里的乌江站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此地已人去房空,神秘面纱也自然飘落,留下的仅仅是远去的往事!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成千上万像乌江站这样的电信人在早期条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的工作,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尽心尽力担当起一份责任,在特定岗位上废寝忘食、挥洒汗水、甘于奉献青春,才有了今天祖国通信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本期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