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天道酬勤,只问耕耘,只争朝夕

 小飞学长 2020-08-07

    第86次。

「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是曾国藩在京时,他的的老师唐鉴送给自己的警世箴言。

曾国藩是曾家几百年来的第二个秀才,也正是他让曾家的荣耀上升到一个顶峰。

那么有朋友好奇了,谁是曾家第一个秀才呢?

他的父亲曾麟书。提到曾麟书,我们又不得不从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说起。

01

浪子回头

仍不惭为君子

随手翻开清朝的文卷,往往会出现一个 积德累仁”“救难济急 号为“星冈公”的人,这人正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也是曾国藩一生最敬服的人之一。

曾玉屏喜欢接待读书之人,常愿有学问的宿儒来自己家走访,对有品德的正人君子,敬重有加,不敢有丝毫怠慢。

对待乡邻族里“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

邻里争讼的,曾玉屏常出来主持公道。遇到无礼者则厉辞诘责。有时摆酒席请人吃饭。使相争的人“一笑散去”。

遇到桥梁道路废坏无人管的,或是孤寡残疾无助的人,曾玉屏都会及时出钱出力,还认为这些事如果要等到富有了以后再去做,“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

这位号为星冈公的曾玉屏,是一位有德的长者。然而在其年少时,简直就是个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大浪子。

家中并无余钱,但这位农民出生的少年却沾上了富家少爷的不良习气,吃喝玩乐、贪玩成性、爱排场、爱炫耀、有个风流倜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少男梦。

这天,这位“富家”少爷又身穿一身白衣服,骑着一匹骏马来到集市上招引人家清纯小妹妹了。不过,小妹妹没招来,倒是引来了一年老的长者,这长者一顿讥讽挖苦,骂他轻薄,将来必定成为败家子。

曾玉屏这农村来的“富”少爷,被骂醒了,觉悟改过,仔细琢磨自己已经三十五了,再参加科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曾玉屏三十五岁开始认真务农家计也渐渐好起来,给儿子曾麟书后来的读书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曾国藩所作的《大界墓表》里面从中可以知道祖父曾玉屏以“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为理由。为了尊重和祭祀祖先,改变以往没有祠宇的状况,主动和宗族的长者商量。发起建立祠堂并每年定时致祭。

我在曾国藩给祖父的家书上读到这么一段文字:

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

可见曾国藩祖父星冈公所做的。不仅仅是对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乡邻,也多有救济帮助,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

不禁想到人们的一句玩笑话,“不要惹我发飙,我发起飙来连自己都害怕

可谓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

也许是积德累仁的缘故,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首先打破了其家几百年无秀才的局面。

02

积德累仁

曾氏家族出了第一个秀才

曾麟书,是曾玉屏的长子,曾氏家族的第一个秀才。

然而,让其出名的,不是他这个秀才职称,而是他带着儿子曾国藩,父子双双赴考,成为湖南湘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被人称道。

这有点像北宋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同赴考场一样意味。但唯一不同的是,苏门三学士一炮走红,而曾麟书父子却是用“显眼”的数字表达了自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曾麟书10多岁就进入考场,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子试。童子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后,才算考取了秀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参加乡试,考取举人。

但这两人似乎每一次参加童子试,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曾麟书一共参加了17次童子试,前16次都失败了,直至四十三岁那年,才以得补县学生员,算是中了秀才仅比他的长子曾国藩早一年入县学

那一年,曾麟书的儿子曾国藩都已经22岁了。

对此,曾国藩不无自嘲地:“府君(曾麟书)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

曾麟书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将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的身上。

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

曾麟书在督教曾国藩兄弟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做法,就是对其受教育者须循循善诱,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学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

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他认为,读书要有收获,有长进,首先贵在有恒。

他说:

有志进取亦是圣贤;如果能有志,就能读好书,就能做到代圣贤之言,孝悌之心,仁义之理,皆能透彻。

对于子弟们在学业上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收获,他总是因势利导,给予鼓励。如曾国荃在其兄曾国华的帮助下,文章大有作为,他便立即写出信给长子曾国藩表扬他。

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

据曾国藩回忆说,他从五岁起就在父亲执教的家塾里读书,直至二十岁那年才离开家乡,到衡阳唐氏家塾去求学,儿时父亲循循诱教的情景,他无时不牢记于心。

03

学问无定数

求一分,便得一分

曾麟书首取湘乡曾氏家族中的第一个秀才后,生活在僻居穷乡的曾麟书家族子孙中,由此科名大开,产生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秀才、贡生、举人更是多达20余人。

而曾国藩,不仅中进士、点翰林,更是以文人的身份统领三军,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他的偶像是唐代郭子仪,以及明代的文成公一一王阳明这两者都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

然而,曾国藩虽然官至极品、文学造诣不凡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诵读,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他的偶像王文成公说,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

之日

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道:

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不断修正和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

前者说到底就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而后者即使表现得再谦卑,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敬重。

曾国藩的勤奋相较于他的父亲曾麟书则是有增无减,还在京时,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

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曾国藩不仅每日写日记,记下一天的所感所悟,每天即使再忙也要读书,涉及的文学体裁众多,尊崇儒术,崇尚科学,理学、法学、心学都有所涉及,尤其喜欢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曾国藩在求贤若渴,见到人才就收,不断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善用他们的长处,欣赏甚至放大他们的优点。这就使得很多人都喜欢追随他。

笛卡尔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是的,其行弥远,其知弥少。

04

只问耕耘

只争朝夕

天地无穷期,光阴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老师唐鉴送给他的,他也时时事事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外圆内方,始终不忘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

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

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曾国藩是个有心人,常常暗中给人看相,大多数莫不应验,这在他的《冰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虽然是个儒生秀才,但他并不拘谨于儒家的思想,而是广泛地汲取,包容地吸收,集各家之所长。尤其善用王文成公的心学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例如在对待不按规矩办事、不听奉劝的罪犯时,他提出“治乱世,须用重典。”

这里面就是法家思想,要是熟悉秦朝历史的朋友,更应该明白,春秋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起,秦国一直沿用的就是法家思想一一依法治国,不管你是贵族还是贱民,一律同等对待。

另外,从老师唐鉴送的自著《畿辅水利》那里,曾国藩这才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

这就像明朝顾炎武所说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皆有着重大影响的一号人物。

《围炉夜话》中说:

鲁如曾子,於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

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以上两句话,可以用来概括曾国藩的人生逆袭之关键。没有谁能抵挡你前进的脚步,除非你不想走。·如果你知道要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不要活在抱怨指责的内耗中,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只有敢于担当、勤于圆梦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05

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知道弟弟曾国荃的脾性,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

这两句话是: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的优点,在私下里委婉提醒对方的缺点或做错的地方。

他的偶像王文成公曾说: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好,他常常给朝廷的奏折中大量地推荐人才,保举真正有德行才能的栋梁之才,例如他身边的塔齐布、江中源、彭玉麟、杨再福都是他向朝廷推荐的将才、帅才。

而对于属下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则是暗中指正,好让对方接受并且加以留意。

毛主席评价曾国藩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就连太平天国最有才能的翼王石达开都曾评价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句很受用的话,他说: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这就要求我们像爱妻儿子女那样侍奉长辈,要像随时给他人挑毛病那样反省自己,宽恕他人就像宽恕自己一样那样容易。这是他处处碰壁,用头破血流换来的的教训。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他好,我也好!

06

天难救求死之人

人可邀悔祸之天

《了凡四训》有言: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有多大的胃,吃多少的饭。同样的道理,有多大格局和境界,则成就多大事业。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生是遵循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个真理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中国有句众人皆知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不正是这个种瓜故事的诠释吗。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意思就是,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种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将要发生的灾祸不发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只要你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

做人首先要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By/小飞

2020331日星期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