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读太白诗,就算饱读诗书也枉然。 诗仙李白的成就恐怕不用我们说也足以证明他在诗坛的地位,要不然也不会有诗仙这样崇高的地位。 作为李白代表作之一的《将进酒》居然受到了挑战,一位高校的教授认为自己比李白的《将进酒》写得好。 原话如下。 余素不善饮,席间或以太白相诮,退而作《将进茶》。 大概意思是虽然我这部作品是模仿李白的《将进酒》,却可以称得上登堂入室,超越古人。 《将进酒》这部作品是他模仿李白《将进酒》而作,原诗如下。 从这部作品来看,找不出半点抄袭的痕迹,甚至是模仿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至于王蒙评价道:“他写得与众不同,自立门户”。 虽然这部作品写得不错,有着自己的看法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并不代表其造诣比李白还高。 诗歌的意境不在于形,而在于意。不要表面上看起来模仿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相上下,但是事实上差距不是一点不点。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我们看见的是一位诗人畅快淋漓地饮酒,没有任何拘束。那种无拘无束浪漫的生活令人向往。尤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二句早已经成为千古名句,被千万人所熟知。 但是反观这首《将进茶》,未免太过白话了点,何况只模仿了个大概,让人读完之后根本没有那种《将进茶》的画面。而且诗中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文化青年模仿古人的作品,写出来一份稍微像样的作品,便认为比原作写得好。其实写文章这种东西,不是要自己觉得写得好,而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让别人觉得写得好,那才是一种成功。 这并不是说古代名人写的作品后人无法超越,只是术业有专攻,现在是白话文时代,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必要的,但是终究我们只是学会了表面粗浅的一些东西,至于更加内涵的一些内容,我们并不了解。 就拿李白来说,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诗仙这样一个称谓是有多么的不容易,有关他的作品,哪怕是最简单的《静夜思》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静夜思》写得够通俗易懂了吧,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说“我写的比李白写得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