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之声:中国传统24节气:立秋

 昵称535749 2020-08-07

2020-08-07 10:10

华人号:华人国学

中    国    二    十    四    节    气

凉风至

白露生

寒蝉鸣

立秋

第十三个节气  立秋






2020年8月7日9:06

谷物成熟,气温下降,月明风清,秋高气爽。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梧桐落叶,落叶知秋。秋心为愁,秋后算账。

《管子》: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收听音频更多精彩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气候

一叶梧桐一报秋

稻花田里话丰收

“立秋”到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俗话说“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说的是:立秋这天如果不下雨的话,那么就会有二十四个秋老虎。是24天的秋老虎的高温,35℃高温以上,这样的天气叫秋老虎。

立秋之后有一“伏”,谓之“秋老虎”。立春防寒,立秋防暑。出现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的诗意画面。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二候,白露生(大雨後,清风来,天降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养生

四时阴阳:春夏秋冬为四时,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养阳,养生,养长之道;养阴,养收,养藏之道。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养生应顺应时节变换,养生重点逐渐由夏天的养心,转换为秋天的养肺。立秋,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立秋习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诗词

立秋日悲怀

唐·令狐楚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季节交替,岁月轮回,

夏天依依惜别,秋意渐渐浓烈。

又是一年立秋时,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祝君安好!

立秋快乐!

一个美好的秋天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