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公社|围棋入门二三事

 文话童心 2020-08-08

欢迎来到清华妈妈打造的育儿公社~

 

斑小团/整理

围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学棋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于让孩子从芸芸棋童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棋手,更重要的是,围棋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活动,也在提高孩子专注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学棋好处多多,但家长也许回避不了这些话题:为什么要送孩子学棋?希望通过学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棋童的家长应该做哪些功课?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家长再去报名围棋培训机构,进行围棋学习也就有的放矢了。

关于这些话题,文话童心的群友们这样说——

学棋:重水平 VS. 重兴趣

对于自制力差的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好玩儿”更能引起他们对一件事物的兴趣了。但相对于其他课目,下棋好像是一项沉闷的活动。家长们既希望孩子能对围棋充满热情,又想看到孩子在水平上的提升。对于此,有经验的棋友认为,在启蒙阶段,应该是兴趣优先。

群友@蔡晨 的宝宝目前围棋已经是业余一段。她说,在围棋道场入门,“我们最开始学棋的时候,老师的棋子是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一点大大提升了小朋友的兴趣。

另一位群友赞同先兴趣、再水平的做法:我姨夫当年给的建议是先有兴趣,开始学习时能够重礼仪、规范,一段时期上道后再根据个人情况转战棋院或者道场打比赛。这个方式比较适合大多数普娃,天赋异禀的不包括在内。

群友@fan也认为:如果怕启蒙不好,不妨晚点开始学,因为有些快乐启蒙的那点儿东西,到了年龄可能就是几天的事。

对于刚开始学棋的小朋友,通过动画片提升兴趣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做法。群友@小鲁:推荐一下《棋魂》,在日本动画里算是制作精良的,有日本棋院棋手把关,绝对能激发兴趣,连我这样的看完都弄了本书了解了下规则。棋魂有三个作者,一个负责剧情,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画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点灌输洗脑的意图都没有,却在日本掀起了围棋热。

教室 VS. 道场,那个更适合启蒙

围棋教室与围棋道场的区别在于,教室更多传授基本知识,道场则是通过对弈提升棋艺。大多数群友认为,围棋教室比道场更适合启蒙。

群友@章琳:如果孩子心智成熟得早,或者稍大点,直接去道场问题不大。小小孩儿,如果没有过渡直接去道场,需要慎重。我姨夫七十多岁,是老一辈围棋人,在老人家建议下我外甥和儿子就是欢乐启蒙的,这种策略很受用。而对比来说道场的上课则更为严肃,乐趣较少,很多入门孩子容易放弃。从教室启蒙出来的普孩,礼仪和棋道规范都不错,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群友@蔡晨 的宝宝是从围棋道场开始启蒙的:从兴趣培养,礼仪规范上来讲,教室比道场对孩子来说更舒服,更容易接受一些。但其实一开始就去道场也挺好,我们原来那个道场真有几个孩子在外面学了半年不长棋又回去的。

对于稍大点或者有一定围棋基础的孩子,围棋教室战线较长、老师流水线培训的缺点就比较明显,围棋道场则更适合他们。从10级开始,相对于围棋教室,道场更适合孩子们长棋。

孩子输棋后家长的应对

对于兴趣此一时彼一时,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小孩子来说,靠着兴趣启蒙相对容易,但入门之后如何坚持才是难点。尤其是输棋之后,很多孩子会有畏难情绪,甚至因此放弃学棋的也不在少数,群友@罗彦就面临这样的难题:我家孩子中途而废了,学了一年,从吃子学到布局后,一直没有转换思维,对弈时常输,就不肯学了。提个问题:孩子输棋后想放弃学棋,家长继续引导还是尊重孩子选择?

@蔡晨 也是过来人:孩子刚在网上下棋的时候也经常输,因为网上有大人在下,如果碰上,基本孩子都是惨败。开始我给她选择一些看起来比较弱的对手,增强她的自信心,然后慢慢引导,激发她的斗志。现在孩子自己在网上随机找对手,我们也是好不容易升一级,过一周没准又降回去,孩子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下围棋,一盘一般需要20-30分钟。我们做不到每天下。我让她最多下两盘。我怕下多了后面的没有质量也怕太费眼睛。基本隔一天下一次,一次一到两盘,看孩子状态。

学棋的目的/出发点

群友@nemo的妈咪刘晓辉 @巧玲 都认为,让孩子学棋的出发点是磨练耐性和开发思维,因此,并不在于要达到什么水平,而是通过学棋让孩子提高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围棋是非常耗时间的,对于作业、课外班负担较重的青少年来说,家长一定要考虑好时间上的可操作性。

群友@fan提醒大家:围棋比钢琴要多花好多时间,必须下棋,做死活题,背定势……其实孩子大一点学围棋会快很多,一年一段,三四年级的娃比较容易。

聂卫平曾经说过:“学棋最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享受到下棋过程中的乐趣,否则就背离了这项运动普及的理念。”陶冶性情,正是围棋的意义。当家长放下功利心,不计较输赢、不盲从攀比,引导孩子体验与体会围棋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孩子才能在围棋的道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