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多数孩子都是点招分母,拿什么拯救你的焦虑

 文话童心 2020-08-08

欢迎来到清华妈妈打造的育儿公社~

 

学而思和点招,一直是热度下不去的话题,什么时候聊起来,都是分分钟起高楼。

前几天文话童心的一个群里,妈妈们就点招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几个妈妈讲了几则身边被点招的例子,点招的当然有,但一定是凤毛麟角。

正像一位群友说的,她们家在海淀一所市重点小学,每年能通过点招进入市重点中学的也不过十个左右。剩下的孩子怎么办?既然绝大多数孩子注定要做分母,那么你是要举全家之力同时上几个奥数班刷题来拼这中大奖的几率(明显的高智商儿童当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还是应该冷静想一想,考不上重点中学,是不是就此生无望?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放眼一生,让TA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能过好这一生的最重要素质?

我不是教育专家,不敢妄言什么对孩子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我只想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先说两个从我老家农村和八线小县城走出来的例子。

1

举一个男生的例子是有个亲戚家孩子,小时候挺聪明的,但因为老家整体教学条件很糟糕,每年能考上省内大学的也是凤毛麟角。所以他高考考了三次,终于上了一所省内大学。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国内一个著名的民企在他们学校招了四个人,他是其中一个,但是一年之后,他就成为依然留在该公司的唯一一个。

其中两个,因为吃不了每天要和工人们泡在生产一线风餐露宿的苦,自己撤退了。另一个,因为脾气火爆,和公司管理层大吵了几次,被辞退。

只有他,踏实肯干,勤学爱问,深受主管领导的喜欢,三年之后,公司有一个外派新加坡的机会,他被派出去了,也终于从生产部门换到了他一直想要去的销售部门。

销售是要以销售业绩说话的,因为做人厚道,肯吃苦,肯吃亏(大学四年全宿舍的水一直都是他去打为例),身边的人都很喜欢他,有资源也愿意介绍给他,所以他的业绩在公司一直遥遥领先,只凭销售业绩年入百万已经不是问题。但他,依然还在更加努力地工作着。

2

举一个女生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同学。

坦率说我同学不聪明,当时她坐我前面,经常回头来问我一些题,其实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烂,但我依然觉得有时候我看来特别简单的题为什么讲了很多遍她还是不明白。

不聪明不要紧,我同学踏实认真,错题一定会仔细研究,并且有韧性,不轻易放弃,最终高考考到了湖北一所高校。大学里依然很努力,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并买房安家(当然前提是十年前北京房价还没有失控)。

这是两个本来很普通的孩子,但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很好,哪怕是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也过得不差。

当然我知道,让孩子拼命刷题想被点招的,一定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清华北大也不是终极目标的父母。可是,考上名校之后呢?下一步的追求目标是什么?又是什么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加顺畅?

那么接着讲两个很厉害的清华校友的故事,清华里高智商的牛人无数,他们何以脱颖而出?

3

一个是著名投资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位放在清华校友里都绝对传奇的人物。八十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就组织一帮人创业,他带领的学生都每人日进一百,他说那时候他父母一个月工资一百。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我要说的重点是,他是因何让从来自视甚高的清华校友集体尊重的。

首先是他热心社会活动,并且处处与人为善,广结好友。

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他就是系学生会副主席,大学五年级时就担任了新生辅导员。 “无线电电子学系那年新生总共270人,我大概能叫出260多人的名字来。跟他们非常非常熟悉。”后来校友们回忆起来,都说他们进大学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这位学长,那时他推着车帮他们拉行李。

其次,他有着一直着眼时代发展,着眼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局观。

他说,由于他在创业时受VC恩惠,他现在也会想到反哺别人。所以他的投资公司最想干的事情,不是赚最多的钱,而是用人生智慧、创业经验和资本实力去帮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人。

除了自己做VC扶持更多的企业发展,从2004年开始,他就相继设立并持续支持清华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项目,包括 “思源学生骨干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

其中思源学生计划,我想多说几句,他说,这个计划是要培养一批国家未来的领导,希望这些同学既可以了解中国最穷苦的贫苦地区发展状况,又见识过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先进之处。

对比一下王首富“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我想大家可以很容易明白企业家和企业家在人生境界上的差别。

4

接着讲第二个厉害人物的故事,是现任某知名企业集团的老总,我要说的,是他读书时的经历。

清华一直有一个“第十名现象”,就是说,经过多年跟踪研究发现,毕业以后,能够对社会产生更多影响的,不是那些读书时的前几名,而往往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对此,该老总讲了他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把一门功课从80分不断向100分提升,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而这些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我不如去图书馆多看看书,去其他系多听听课,去参加其他社团锻炼锻炼。”

所以,读书时的他不仅爱好读书,“借书证就用烂了两个”,而且是校文学社、校学生会和团委的骨干,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同学和老师,他们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这都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此外,他还经常“蹭课”,正在上自习,如果对旁边教室的课感兴趣,就会过去听一听,几乎听遍了所有系的课程。正是在建筑系的蹭课经历,影响了他对未来事业的选择。

以上,是我想要介绍的四个故事,虽然是完全不一样的起点和发展,但我想,他们代表了孩子的不同类型——本身不够聪明且条件也不是特别好的;聪明但是所处环境很不好的;聪明并且环境也足够好。

我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要点,中产阶级的学而思集体恐慌之下,究竟拿什么来对抗孩子未来发展的不可知?什么才是对于一生发展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结论一

先说自身条件不好而且所处环境也不够好的,相较之下,这样的是中国家庭的大多数,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能最终发展好?

首先,内心有远大目标,并且愿意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能经受挫折,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从进公司开始,我这位亲戚就一直想要去做销售的,但他不浮躁,一直踏实工作,在三年的工作过程中,掌握了做销售必须有的技术技能。我同学,其实大多数模拟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但她不妄自菲薄,考出去,是她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如果没有目标,那么努力就没有了方向。

其次,无论智商高低,能吃苦很重要,这一点也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

我经常觉得,我亲戚虽然没有俞敏洪那么厉害,但很多地方还是很像的,比如高考三次,比如常年给宿舍同学打水喝而没有任何怨言,比如在工地三年的风餐露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付出了很多人无法承受的辛苦。在和自己比赛的过程中,有了这样的精神,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不错,正像一万小时定律说的那样。

再次,能吃亏、不计较、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很重要。如果不是平常吃苦耐劳被同事和领导喜欢,外派的机会不一定能轮到他,平常同事也不一定会愿意介绍各种资源给他。

综上,尽管是不多的例子,但我既然坚信,能做到以上几点,哪怕是很普通的孩子,也不会没有好的未来。

结论二

说完了普通孩子,来说那些本来就很聪明很优秀的别人家孩子。考上好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我想作为家长,举全家之力让孩子上个好大学,也更希望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后走得更远。可以说,这个层面的孩子,想要发展好,已经不仅仅拼孩子,还得拼爹。拼爹拼什么?拼钱么?当然不是。拼的是资源,是战略眼光,是人生格局。

很多名人传记,往往都会提到他们小时候来自父母的影响。比如宋氏三姐妹的妈妈,倪桂珍在一开始就是坚定地认为,她的女儿们都应该去国外读书的,所以宋霭龄17岁就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去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求学。因为她在学校的出众表现,两个妹妹也随后顺利到该校就读。

比如扎克伯格,家里的房子很简单,但老扎喜欢新科技,他的诊所最早用数码拍片,最早装电脑,在那个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代,老扎把家里的钱都花了,给4个孩子每人配一台雅达利800!这些对于扎克伯格姐弟几个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家长,是不是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当中去使劲,也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文话童心的群里,也同样有一句名言,“专注于顶层设计,不纠结于鸡毛蒜皮”,如果父母是希望孩子将来出国留学甚至非藤校不可的,那么,是不是应该跳脱出来,看看现在这些学校的招生条件和所看重的素质?以及看看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而不是只盯着小升初的点招?相对于我们现在全民学而思,是不是有必要听一听老扎是怎么说的?“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点,那就是不要强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而是要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会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扎克伯格有一句名言是说:我觉得最好的公司,不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改变世界。那么我套用一下,我觉得最好的教育,不是以考高分为目的的教育,而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为改变世界贡献力量。至少,得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为目标。

除了父母引领方向,在孩子求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应该积累自己的人生资源,毕竟除了极少数将来走学术之路以外,大部分人都需要去真实的社会中生存,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促成一件事情向前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锻炼出来并且恰恰是很多中国家长忽视的。如果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在学校中参加各种社团,相关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前文所述两位清华的牛人都是这样的典型,很显然,他们在校的时候都不是只知道埋头苦读的学生,也不追求成绩最好,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开拓视野和与人交往之上。不是说追奥数不好,而是人生该是进可攻退可守,只追着点招,那就有点悬。说得不好听一些,那位奥运小明星的家长,就是这样孤注一掷的发展路径。

最后的最后,总结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做事就是做人。孩子的路,总归是要自己走的,一时的成绩决定不了一辈子的发展,做父母的,有能力的话最好能站在时代发展趋势当中去为孩子做一些规划;没有能力的,则注意培养好性格,激发内生动力。

不过,教育是件关注度最高而共识度最低的事,以上拙见,抛砖引玉。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