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伴有话说 | 教育部别高兴太早,超纲教学真正的病因在这里

 文话童心 2020-08-08

新学期伊始,关于教育方面的改革新闻刷了屏。先是教育部发布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的消息,以及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等“十项严禁”规定;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又联合发文,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强调各种校外培训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言辞凿凿,切中要害,目的在于还青少年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新闻发布后,笔者所在的育儿社群和身边家长热议此事,反响也是不一。在我看来,不正常的事物发展终究是会趋于理性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和利益的胶着、斗争会很难。资本的力量,家长的拥泵,观念的误区,不是一纸文件就那么容易改变的。然而,功利是教育最大的天敌,一个民族的新生代,如果没有沉浸并享受学习创造和文化艺术的氛围,事事都以短期的目标结果为导向,多年之后教育之殇必将体现在国民素质的整体差距上。因此,是时候对校外应试辅导培训和充斥着功利氛围的艺术培训踩一个急刹车了。

但是,转折来了——教育部门别高兴太早,要彻底治理乱象,引导学校教育和校外补充教育健康发展,仅仅一纸文件是远不解渴的。存在即合理的锅可以不背,但不能不引发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是什么让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花时间、花钱,不惜以牺牲孩子的欢乐童年为代价去为超纲教学、提前教学买单?病因何在?

病因一: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以北京十六个区为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锁区政策和天价学区房让不占先天优势的家庭转而选择拼娃路线。就近入学只是底线,家长们的需求早已从有学上转为有个好学校上。因此每年升学季各显神通之后,马太效应让那些光鲜的好学校因为“掐尖”获得更多的优秀生源,不平衡现象如此往复。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好的学校意味着好的师资,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好的模式,最终指向好的成绩,好的成长,好的未来。进了好学校还不够,还要努力挤进重点班、快班、实验班。可怜天下父母心,任何政令都很难阻止家长对于顶尖的膜拜追求和对孩子成龙成凤的卓越渴望。究其根本,还在于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人才选拔的方式非常有限。广大家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现存公办学校(包括民办校)校内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基本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

校外培训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迅速壮大,通过招生选拔考试和各种竞赛氛围,把一个个孩子包装成超常班、天才班、创新班人才去培养,让这些追求卓越的父母心得到一处安放,许他们一个光明未来的想象。在这里,家长们确实见证了一个个学霸的诞生,敲开了令人羡慕的学校大门。这样的典型事迹被放大后,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学习看齐。至于这些个学霸凭借自身悟性和学习方法在校内教育同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合理推演,没有人会去理会。

病因二:中产阶层的普遍焦虑

从抢房子到抢教育资源,财富增长和孩子成长是许多中产家庭的焦点,也是证明他们成功的主要指标。正因为前面说了资源不均衡,所以做父母的会认为,我们有钱,我们有渠道,我们愿意追随名师,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升学条件,这有什么问题吗?甚至会反问,耽误了孩子你负责?你又不是我们家孩子,怎么能体会他们乐在其中的学习感受?

事实上,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从幼升小到小升初,校外培训紧扣公办、民办优质校的入学需求来开展教学,让家长们花钱买到了安心,买到了效果,解决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方法、没有耐心等多种教育方面的问题。所以消息一出,朋友圈里就有家长开玩笑说,这一定是不爱学习的人出的坏招,非要拖了别人积极进取的双腿。更有甚者,不是冷静反思改革背后的深意,转而担心培训班次因此缩水、好老师更难抢到,赶紧攒班,还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市场受到挤压、教材出版受限,连忙下单囤买练习册子……这样的想法和行动再现了中产阶层的普遍焦虑,也反映出了许多父母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自信。

病因三:一个巴掌拍不响

此番改革,若没有广大家长由衷的认可,剧场效应还在,谁都不会愿意自己先冷静“坐下来”,等待其他站起来的人亦随之“坐下来”。只要演出还在继续,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除非你离场不看了不玩了,否则坐下来是肯定没好戏看的。真的如此吗?

一位妈妈跟我讲,有的孩子小学学完初中数学,初中学完高中内容,高中阶段复习巩固刷题。我问这样抢跑图啥,到点儿好好学也不一定就落后啊?对方回答说,因为学校会组织参加市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学科比赛,都是更高阶段的学习内容,超纲学习的优势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只要获奖,点招、保送各种“回报”就都有了,所以再辛苦也得拼一拼。

笔者小时候也学过奥数,拿过语数英的竞赛奖项,但没有因此在升学上占先机,那时候顶多就是一种荣誉感,证明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已。如今各种奖项背后对应的是挂钩机制,这才是关键。如果没有哪个中学认杯赛的结果,各种竞赛以及应试的辅导班次还会那么被追捧吗?如果那么多孩子是真的热爱数学学习或有志成为这方面的研究者,为什么初中选择继续学习奥数的人数相比小学阶段呈断崖式速降?各种放不到桌面上的“点招”、“坑班”,不正是校外培训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吗?如果校外培训的成效和校内教育的进度没有一点关系,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学习节奏,那些本不情愿、只是担心孩子不提前学就跟不上的家长或许就能踏实一些,试着先“坐下来”“静一静”,试着打破剧场效应。所以,如果改革仅仅把矛头针对校外培训,那只能是单方面的破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主体责任同样关键


病因四:对教育的诉求急功近利


做家长的有时候也是被裹挟着,不到上岸不罢休。他们坚信通过今天的努力能为孩子今后更加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呢?

成为母亲以来,我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实践。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禀赋,会本能地去寻找让自己或舒服、或适合、或擅长的领域。作为父母,我们在其未成年的时间里,更重要的使命是做好自己,给他们展示出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接近幸福。台湾一位教育学家恳切地说,我们必须在小学毕业前培养出孩子对人,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起码的信心。我非常赞同。小学前,是培养孩子敏感性、好奇心、生活热情的黄金期,小学后,则注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这些才是受益终身的养料。

校外培训机构本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学习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性的培训,通俗说是加餐而非主食。如果校内吃得饱、长得好,完全没有必要吃撑着。相反,

我想让孩子拥有善良、丰富、高贵的人格,这些校外培训能给吗?我想让孩子度过一生就一次的快乐童年,辅导班能给吗?进一步说,人生苦短,内心的体验才是我们活过一次的痕迹。看着可怜的孩子们忙得都没有时间感受鸟语花香,没有机会发展丰富情感,没有体验更多美好生活,这种急功近利、压缩饼干式的成长,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因此,作为千千万万父母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密切关注改革落实情况,期待这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得民心举措能真正惠及广大家庭。在此,我们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建议一:对教育部门而言,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学区联盟、跨校选课、开放透明的选拔考试乃至统一考试……制度设计要进一步经受实践检验并不断修订完善,核心目标即让孩子们不用参加任何校外培训也能按照教学大纲接受正常教育,并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参加公平选拔。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并在操作层面增强刚性约束和执行效率。关于提前招生问题,文件讲得非常严格,要求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步招生,要求高等学校附属中小学以及省属、市属中小学校招生入学纳入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这些规定要作为硬杠杠纳入学校整体考核,解决一些学校各自为政、特立独行的问题。

关于教学内容,文件严禁打着“拓展思维”“因材施教”的名义进行“超纲教学”“强化应试”,可怎么界定超纲和拓展的界限,怎么适时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呢?机构可以说我们是在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拓展知识面,提供个性化教学。这当中的判定和监管将是执行的难点,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研究对策。

建议二:对中小学校而言,严格按照大纲教学并为学生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很多家长抱怨说,不是我们想去外边提前学,关键是老师在课堂上一问,全班的孩子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都学过了,就几个娃不会,所以就一带而过。哪个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另类”。所以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学监督和队伍建设,让老师们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和节奏感,不赶进度,一视同仁,即使提前学过的孩子也得按照大纲慢慢来。如此,引导家长们算好经济账和时间账,恢复对校内教育的信任和信心,回归真正的家校配合,做好预复习,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更好成效,这才是良性循环之道。

同时针对学生的全面塑造和特长发展,多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组织各类校级社团,或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艺术、体育、科技启蒙等,缓解家长们课外报班的压力。教育部取消特长生招生,并没有取消特长发展,更没有打击特长教育的意思。只有褪去了功利心,这些特长教育才能更好地接近它带给人们美好的本质功能。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在人生的初期多引导他们感受美好,充满想象,健康向上。

建议三:对广大家长而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根基,育儿育己同步成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句话虽然已经泛滥,但本质上,家庭教育的全方位、多功能,还有很多可挖掘、可提升的空间。家长不要整天只盯着孩子那点学习成绩,也不要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或者机构就算尽了心力。孩子和孩子之间慢慢出现的成长差异,多数并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学习之外的眼界、见识、思维和储备,逐渐拉开了人生的差距。

所以如果要焦虑,做父母的能不能真正焦虑一下,自己对事业有没有尽心,自己对生活是不是热爱,自己对亲朋是不是真诚,自己对社会是不是包容并努力贡献?只有当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你时,孩子才会找到身边最好的榜样,指引他一生前进的方向。

最后也得替教育机构说两句,之前一篇谈生活方式的文章里我就写过“对培训机构既不要神话,也不要妖魔化,只要不功利,学习就能更纯粹。”国家的重磅是给这个行业深度体检之后打一针清醒剂,补一针营养剂,以求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回归到补充教育的本质上来,校外培训应该着力研究校内教育吃不饱和吃不消的两类群体,对于想要拓展学习的学生,多开设兴趣类、特长类、科学类、创客类等培训,助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创造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对于想要迎头赶上的学生,多启发学习方法,针对校内课程提供有效的辅导,并注重心理教育,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是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普遍欢迎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像个孩子一样,不急不缓地成长。向着阳光,拥抱属于他们自己,不一样的梦想。

本文图片来源:pixab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