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伴聊剧 | 《喜欢盒子的人》:“怎么这么演?”到“原来可以这样演!”

 文话童心 2020-08-08

《喜欢盒子的人》是这个暑期第八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演的首部国外剧目。最初看到儿艺官网对于这部剧的介绍,我很是一头雾水。介绍说这是一部表达父爱主题的“动画儿童剧”,没有对白。我实在想象不出会是怎样的表达形式……

看到介绍说,这部巴西工匠剧院的儿童剧曾在国际上获得过最佳设计奖和最佳灯光奖。剧本改编自澳大利亚作家史蒂芬·迈克尔·金的同名绘本,内容很简单:一个在周围邻居眼里沉默又古怪的父亲拙于表达对儿子的爱,于是通过搜集各种各样的盒子给孩子做出各种好玩的玩具。儿子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的爱。

瞧这剧情,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全部说完。怎么演?!还要演一个小时!没对白只有几句非常简单的旁白!

和孩子坐进剧场,看到舞台上的道具只有起起落落的几摞纸盒箱,一扇纸板做的门,还有几个散落的纸箱,除此之外空无一物,我的好奇心更是被勾到最大,简直像孩子一样开始迫不及待。

看看巴西工匠剧院的艺术家们是怎么让人叹服地“变戏法”的吧:

真人爸爸VS木偶儿子

剧中的爸爸由真人扮演,带着一副有点古怪的大鼻子面具。儿子却是小木偶的形式,大概膝盖高,由人操纵身体和双手。最初一两分钟有点不适应这种方式,但很快被艺术家高超的木偶操纵带入情节里。揉眼睛、张望、抚摸小狗、放风筝……惟妙惟肖的细节表现力,让一个天真好奇又有点寂寞的小男孩形象迅速地活了起来。尤其对小孩子来说,木偶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场内的小观众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木偶的一举一动,随着情节的推进,更是完全入戏,彻底忽略了木偶身边一直弯腰操纵它的演员(这应该是最高褒奖哈哈)。以至于有一场小男孩在梦境里被纸盒追逐的戏,场下有小观众忍不住着急地大声提醒小木偶:它在你后面呢!在你后面!

这部剧的全部演员只有三位。除了三个真人角色,小男孩、他的小伙伴、小狗、小鸟等也都由他们操纵木偶或线偶来表演。这种角色上的真假穿插和互动赋予了剧目一种如梦似幻的动画风格。


大舞台VS小舞台

这部剧还有一个很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随着剧情展开,一位演员慢慢揭开地上一个大纸盒的盖子,里面赫然是一个布置成房间样子的小舞台!当剧中的父亲关起门,门内让人忍不住好奇的世界就会在舞台一角这个小小的微缩场景上亮起来。它的比例小到演员只能从窗户伸进两只手操控只有手掌大小的人偶爸爸。从真实布景到微缩布景,从真人到小人偶,就仿佛电影镜头的景别切换。全景到特写,门外到门内,又自然地引导观众的视线走进爸爸隐蔽的内心世界。原来,沉默寡言、喜欢搜集盒子的爸爸在自己的房间里,是在给心爱的儿子用纸盒做各种玩具……前面父亲的种种古怪举止也有了答案。艺术家们的舞台创意实在让人赞叹!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这个微缩场景非常小,又是放在地上,估计稍微往后几排的观众都很难看清。我坐在第一排与之斜对角的位置,都看不太清小人偶那些细微的动作,还得依靠旁边的女儿给我小声“旁白”。当然,开场时嚷嚷看不懂的她,这时早已完全入戏能给我讲解啦!

真实世界VS想象世界

回来路上与孩子交流,我俩一致表示最喜欢的段落是儿子发现爸爸悄悄给他放在客厅的纸板飞机后,独自快乐地玩飞机的一幕。这时的场景,有点像我们平时看的漫画——一个人物,旁边一个对话泡泡,泡泡里是他的心理活动。

这一幕正是如此:舞台一角的聚光灯里是儿子在玩纸飞机;舞台中央的大光圈里是他头脑中想象的飞行冒险——飞机自由翱翔,快乐地周游世界,电闪雷鸣,飞行员乘着降落伞悠然而降……这个段落,集中了整场剧大部分的音乐和歌唱,俨然一个小高潮,调整着整部剧的节奏松紧。而且,几首歌的旋律实在是好听极了!剧后的交流环节我很想问问哪里可以听到这几首歌,可惜没被叫到。

类似的还有一场儿子的梦。一直疑惑爸爸为什么只喜欢盒子不理睬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里,盒子变成了活的,张着大嘴追着自己跑……灯光师巧妙地用红黄光的切换代表梦境与现实。而我一开始的疑惑也慢慢找到了答案:正是得益于艺术家巧妙的舞台创意,多种形式、角度、场景的运用和表达,才把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层层渲染,表达得丰富而饱满。当最后爸爸和儿子彼此试探的手终于碰到一起,当爸爸和儿子紧紧拥抱,观众眼里的小木偶已经完全是一个有灵魂的真人。

“怎么这么演?”VS“原来可以这样演!”

看了剧之后,我特地去搜了原著绘本和作者。原著作者斯蒂芬·迈克尔·金在九岁时丧失了部分听力,与外界的沟通变得困难。后来,在儿童图书馆工作的他开始用写作和绘画来作为表达自己的方式,竟然深受孩子们喜爱。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着眼于“表达”的书。

原著绘本的画风很简单,很安静。对照着看,不由得暗叹舞台剧的最终呈现竟然完美契合了原著的绘画风格。而且,这种内敛安静的表达,和中国人传统骨子里的含蓄也很有共鸣。沉默寡言里,父爱如山。多少人记忆里的父亲,正是如此。

爱的表达方式很多,但只要能让对方接收到,就是完满;

戏剧的表达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打动观众,就是精彩。

以往带孩子看的剧目,多以线性叙事为主,融合话剧、音乐、舞蹈等等;而《喜欢盒子的人》却基本抛掉语言,以哑剧和木偶剧为主要形式,辅以一点音乐、极少的旁白,再看似随意却巧妙地把电影、漫画、动画元素糅杂进来。孩子的感受从一开始的“咦?这剧怎么这么演?!”到后来的“啊!原来还可以这么演!”以至看完回家的路上,由衷地跟我感叹:“真好看!”

所谓戏剧浸润人生,我觉得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触动和意外惊喜里。

主创和演员在演出后与现场观众交流

最后, 分享一段在网上看到的对于原著作者史蒂芬·迈克尔·金的访谈。他说:

“我住在一个海岛上。岛上有一些农场,农场上养着奶牛、绵羊和山羊。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我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着一直延伸到海边的田野,想着《喜欢盒子的人》被翻译成中文这件事情,我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离开过澳大利亚,但我的书却已经在世界各地旅行。小时候我觉得中国是那么遥远,而现在中国仿佛就在隔壁。好像我在把我心爱的一本书送给隔壁的邻居。”

看到这段话,深有所感。得益于开放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资源,感谢中国儿艺的努力,我们带着孩子在家门口就能看来自巴西的剧,读来自澳大利亚的故事,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对话,和全世界做邻居。我也想说,我们是如此幸运。

文中剧照均来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官网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