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知世界|中国传统艺术篇

 文话童心 2020-08-08

整理/葡萄叶

之前,我们曾集萃刊登了群友的世界艺术类书目推荐(戳链接看集锦)。今天我们接着向大家推送下篇——中国传统艺术类书目推荐。您最近在读什么书?又有什么心得?欢迎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苦禅讲写意画》

李苦禅/著

推荐人:@葡萄叶

这是天津古籍出版社“名师讲义”中的一本,内容好,质量高,纸也不错,关键还不贵。这一套系列非常多本,有兴趣搜搜看。李苦禅先生一手好画,一笔好字,一身好武艺,唱一口好京戏,为人朴实正直,是中国现代画坛少有的君子。书中讲画,讲字,讲修养,谈人生,虽然书不是先生所著,但话全是先生亲述,由李公子和学生依据他在大学课堂上的讲稿以及访谈整理所得。这本只看到一半,有两处印象深:

(1)先生的话:“德育当然非常重要,但美育的深刻教益作用绝非德育可以完全代替。德育往往带有强制灌注的意思,而美育则是自然渗入受教者的心灵。所以,高尚的画乃是美育的最佳教材之一。”

(2)苦禅先生曾受齐白石指教,有一章专门论创新。引用白石老人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最近听了几位当代大家的课,前几天北大何帆讲读书之道,说要“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读书要有目的、能吸收之后为我所用,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相同,所谓融会贯通。

《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傅熹年/著

推荐人:@谨慈

全书由6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独立论文汇编而成,首篇同名文章《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可视为全书的总纲,它提纲挈领,进行了“顶层设计”。如在概述木构架的主要特点时,作者从屋面、屋顶和斗拱等外观形态入手,逐渐深入到模数制设计法(“材”与“分”的比例运用),最终上升到建筑的“形式美法则”(如室内分隔的空间美学,结构与装饰的统一,油漆彩画的点缀等)。不难看出,作者对建筑特征的论述,既基于构造形制和技术方法的“功能性”,最终又在空间布置和文化审美分析中得以深化。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通过揭示诸多“法则”,将具体的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同构在一个论述系统里,形成了全书最重要的分析模式——模数关系分析。在《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中,作者通过对北京宫殿、坛庙大量实测数据的精微论证,还原出普通读者“看不见的”空间隐喻、文化意蕴与权力关系。 

傅先生的建筑概说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其神髓就可能在于他将建筑转化成为一种“话语”,从而将古代建筑“是如何”与古代建筑“说什么”这两大问题结合起来。中国古建与规划处处表述着一种确定性、系统化的“建筑语言”:无论是房屋面阔、屋顶形式、斗拱、材料和色彩都在标示身份等级的级差。甚至,它们构成了完整的政治、仪式与权力的象征系统。

在《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一文中,明代对元大都的改建,就通过改造原有都城与宫城之间的“模数关系”实现了政治隐喻的转变 [ 从原有“九比五”(九五之尊)转变为“四十九比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通过确立唯一的南北中轴线,强调了中央皇权的“天无二日”。

傅先生特别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性研究。文字总结这个东西,很多人都能做,这本书一个精华的部分应是傅熹年先生的手绘稿,除了一些对现存建筑的临摹,更珍贵的是对已毁坏消失建筑的想象复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工作,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建筑功底相结合才能做到。复原图要做到想象大胆又符合当时朝代的审美特征,还要经受得住后世学者的考证和推敲。

整体而言,这本体量不大的“小书”显示了宏大的论述格局:它涵盖了作为建筑构造的技术介绍,作为建筑文化的艺术赏鉴,以及作为建筑空间的权力分析。从而,《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背后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观念:即“文化地理学”与“空间的治理”,它标示出作者学术模式上的方法论和立体性。

《论园》

童㝦/著

推荐人:@月亮雨

大家小书《论园》已经珍藏好久,暑假带孩子去了圆明园,突然很想了解中式园林,于是翻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童寯是中国建筑大师、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先生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论述了中国园林对中西方园林的影响,很多论述是基于世界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园林的。童先生把对建筑和文化的融合理解得深刻而透彻,并用最深入浅出的方式写给读者,很值得推荐。

《评书与戏曲》

金受申/著

推荐人:@谨慈


作者金受申(1906-1968),生于北京,17岁在中学就读时即为报刊编辑,先后入华北大学、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读深造。自1926年起在北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于十余所中学任教,还在华北大学等高等院校担任过讲师。自1938年起,在《立言画报》上开辟专栏《北京通》。1953年老舍把他介绍到了北京市文联,为此老舍还跑了好几趟:“这个人有用,现在他处境困难,咱们调来也算人尽其才,大伙儿都帮帮忙,都是动笔杆的……”这已经不是介绍了,好像有那么点求人的意思。

其实像金的学问,是应该进研究机构的。金受申1933年出版有《中国纯文学史》上下册,还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平心而论,哪一部书搁现在也可以做到教授这个位子了,何况还这么一大堆。

金受申留有不少哲学、文学、医学著作,也是广见博闻的“北京通”,熟知北京掌故,与三教九流接触颇多,尤喜接触中下层人士,对清末民初的北京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都有着精深的考察研究。其文章内容多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及民俗的重要史料。30年代,金受申写过系列的关于老北京生活的文字。1989年的时候,有人将这些30年代发表过的东西收集起来,结成了一个集子,取新名叫《老北京的生活》,其实现在的这本所谓的《大家小书 评书与戏曲》好几篇就是从《老北京的生活》中摘出来的,书名则来自翁偶虹的导读。

除了翁老的导读谈了许多评书与京剧的相互启发借鉴,还有一篇写皮影戏,其他并没有戏曲什么事儿,也算一个标题党吧。不过大家小书系列的一贯风格,轻快易读,信息量大,评书的旧貌新颜,老书馆的气质具具鲜活亲切。金受申文字朴实精炼,虽说数据性很强,却毫不枯燥。书尾附了邓友梅回忆金受申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很有意味:

“文化大革命过后,我又回到北京来。有次去看金寄水。谈起金受申,寄水说金受申去世前他去看过。见到寄水他哭了。金受申说:‘这年头你还敢来看我,真够朋友。’我说:‘金受申这病和他爱喝酒怕有关系吧,他酒上太没节制。’寄水说:‘咱们全叫他蒙了,最后见面时他才告诉我,其实他不能喝酒,也并不多喝。带点酒气去上班,是故意要给人造成个长醉不醒,懵里懵登的样子。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这也算乱世里的一种人生的智慧吧。

《京剧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梅若蘅/著

推荐人:@萍

在朋友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本以为是梅兰芳大师的几世弟子之作,翻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原先在奢侈品行业工作的女士突然对京剧有了热爱之后,为了拉近京剧这门艺术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而精心绘制的一本京剧入门书。书中从京剧的起源、角色、梳妆、服饰讲到明星、音韵、舞台乃至一场场经典剧目的赏析,用8章300多页的文字配着作者亲笔绘制的200多幅京剧图画,直观形象,相互呼应,娓娓道来,诙谐易懂,让我这种京剧小白时不时有恍然大悟之感。

《走进美丽的京剧》

吴钢/著

推荐人:@葡萄叶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此书早就买了,一直到陪葡萄看儿艺的《西游记》,看到编导很有创新,加了很多京剧元素在儿童剧里,才想起来它来。

作者吴钢是吴祖光先生的公子,世家出身,自幼耳濡目染又从事戏剧摄影,这本书中的照片是非常宝贵的。

这是一本入门级读物,从京剧历史、行当、服饰化妆直到练功、舞台全包括。语言浅显,图片美丽,推广普及美丽的京戏,这本书做得非常好,只有让已经远离那个世界的人们能看懂,才可能感兴趣,之后才有爱上它的机会。如果是已经是喜欢京剧的爱好者了,冲着书中珍贵的名家剧照,也应该收藏一本时时愉悦自己。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戏剧对演员要求如此严苛。京剧要求演员唱念做打兼备,好演员还都能创新创作。京剧不愧为国粹,一抬手,一落步间都是戏,我忘了哪个国家(好像是俄国)的一位艺术家说,“看了梅兰芳的演出,我们国家好多演员的手都应该砍了”(大概意思哈)。我记得梅派的兰花指自成一派,非常妩媚曼妙,目前我有限的见识里,只有印度舞的手语能与它一样迷人。

《清代龙袍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蕴》

李晓君/著

推荐人:@月亮雨

自从暑假在清华艺博看了织绣展,对龙袍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神秘的龙纹绣深深吸引着我,于是选了本书细细读来。

本书作者李晓君任职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致力于中国服饰史论的研究和教学,对于中国龙袍有很深的研究。本书介绍了中国龙与龙袍的文化意蕴;龙袍的穿戴方式和穿戴场合,揭示了龙袍作为礼仪服饰,其远胜于服装本身的文化意义;还用大量笔墨介绍了清代龙袍的纹样和时代特征,以及清代龙袍的款式。

作者在书中加入了大量图像作为佐证,图文并茂。虽然引经据典的笔墨不少,但整本书读起来并不艰涩,阅读过程中,大量的龙袍图片,款式繁多的设计以及龙袍名字都彰显出皇室礼仪服饰的神秘魅力。

《中国香文化》

傅京亮/著

推荐人:@葡萄叶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这本书从香的文化史,香药品种和道具,讲到香与佛道儒的关系。探究一个民族尤其是像中华民族这么“大龄”民族的文化和传承,要从多方面审视。

就拿香文化来说,它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外在表象,内驱力是整个中华文明。一部香史伴随着历史轨迹起起落落。甲骨文中绝大多数是必须用到的字(以我的理解是这样),其中就有“香”,可见人类喜欢香气是天性,认为香是生理需要,就像植物爱太阳,老鼠爱大米。

香,自远古中国一直存在,慢慢成为生活必备,不过时到今日,它也像其它很多事物一样慢慢凋零。目前西方香水在中国越来越流行,我猜因为使用简捷,因为价格便宜,还因为经济地位决定时尚风向标……无论如何,中国香原料难得,制作复杂,价格高昂,以我短浅目光的判断,它注定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了。就连我这购书人也是心态懒散,偶翻到钤章处自己还备注了一小段,“关注许久,拿到时仍觉修养欠缺,够着读。2005年6月”10多年后,我终于读完了它。

传送门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上)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中)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下)

《小狗钱钱》:如何培养理财小能手

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绘本、拼图和家长书单

欢迎联系客服wenhua_mengmeng,

加入文话童心育儿群~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