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研学|过年,在广佛感受人情味、民俗味

 文话童心 2020-08-08

寒假伊始,我和小小闫同学就跟随文话童心的非遗游学团队踏上了“小小设计师,寻味在广府”的研学之旅,开始了为时6天的非遗寻味的奇妙旅程……

我们开营啦!

JAN

26

    DAY1:广府初见

去往珠江的车程中,孩子们抽取了自己的广州标志性建筑物,小小闫抽取的是陈家祠,所以在接下来设计和绘制营旗时她主要负责陈家祠部分。

夜晚的珠江碧水潋艳、景色宜人,夜景中的“小蛮腰”更是妩媚多姿,如幻如梦。

宜人的珠江夜景

JAN

27

    DAY2:古建探秘

品尝完广味十足的早餐,小朋友们开始参观西关大屋精品民宿,亲手量一量青砖红砖的长度厚度,听老师讲一讲当地的民宿民俗,空气清新,气温舒适,耳畔还伴随着清脆的鸟鸣,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听老师讲解西关大屋民宿民俗 (上)

测量青砖长度 (下)

上午参观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窥见清代一口通商的粤海关盛景,也可以寻到中国在向近代转化过程中荣辱兴衰的影迹。我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看到这些宝贵资料的一刹那简直是喜出望外,赶紧手机不停地拍摄,琢磨着怎么回去“虐”我的那帮娃们。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十三行作为连接中西方的纽带,很多文物都留下了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孩子们的小任务就是寻找一件兼具中西方文化特点的文物,并介绍选择的理由。小小闫选择的是一幅玻璃画,玻璃画是欧洲传入中国的工艺技术,图画上绘制的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贵妇,从具体的器物上直观初识了什么是“中西合璧”。

下午来到了著名的陈家祠堂。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的陈氏族人合资修建,100年后的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

整个陈家祠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呈正方形,分前后进。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一彩一铸两塑三雕”的装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闻名于世。

孩子们先是依据独家的“寻宝图”寻找祠堂内的典型装饰图案,辨识其工艺。之后跟随灰塑传承人——邵成村老师深入了解了灰塑的历史和工艺。

按图索骥

灰塑,古称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主料是石灰,添加油、米、盐、糖等佐料(对,你没有看错,就是油、米、盐、糖),再混合纸筋灰、稻草灰,通过复杂的加工,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能在岭南炙热的阳光下风吹雨淋几百年。

邵老师给孩子们详细讲解了其中的原理,还补充说灰塑在传统岭南建筑中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但并不只是装饰作用,更主要的是抗风镇瓦,调节湿热。听到邵老师的讲解真是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广州当天的气温非常高,中午我都穿起了短袖,但是祠堂里面却特别凉快,除了陈家祠独特的建筑格局和灰塑的功劳,还因为陈家祠的青砖墙壁发挥了巨大作用。

邵老师介绍说,岭南青砖的特性是吸热少,散热快,透气。在粘土烧制到1300℃时,加水冷却(本质上是创造缺氧条件)使得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成为亚铁离子。铁完全氧化时成为三氧化二铁,呈现红色,出来是红砖;当不完全氧化时,成为四氧化三铁,呈现青色,这就成为了青砖。

青砖良好的透气性能使室内冬暖夏凉,而且吸湿性好,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即使外边的气温很高,但是陈家祠内却依然保持着清凉舒爽。

听邵老师讲解灰塑里的大奥秘

在工作坊中,邵老师边现场演示边讲解,带孩子们了解小小灰塑里的大奥秘。在最后环节,孩子们还实际动手操作了上彩工艺,经过三四遍的调色上彩,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开口笑”灰塑作品。

尝试为灰塑上彩(上)“开口笑”灰塑作品(下)

JAN

28

    DAY3:盆景与砖雕

上午跟着岭南盆景非遗传承人崔文锐老师学盆景培育知识,小朋友们不仅学会区分什么是“捞月式”,什么是“悬崖式”,知道了什么叫“马眼”,完成了盆景构图——小小闫的这个构图自称是“百转千回型”,还抽签认领了一盆属于自己的小盆景。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小盆景,小朋友们认真听取了老师的宝贵建议,小小闫还认真记了笔记,猜猜我们这是记的啥?

“百转千回”式

猜猜这是记得啥?

下午参观了何氏宗祠——留耕堂。留耕堂是广东省地方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创建于600多年前。堂名得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在庄严的祠堂内,孩子们都使劲压低了声音,再加上只有我们一队人马,所以格外幽静肃穆,整个祠堂依然综合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各种建筑艺术,虽不及昨天陈家祠堂的“一彩一铸两塑三雕”那样奢华,但依然是气势恢弘!

随后跟随砖雕非遗传承人余世华老师学做砖雕,即使是看似极其简单的图案,制作起来也是异常艰辛,稍不小心砖断了就前功尽弃了。挫折不断,困难重重,好几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经历了崩溃、大哭,但是没有一个孩子中途放弃,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小小闫亦是如此,第一次我们刚完成了一边砖就断了,她赶紧重新画图案,重新开始;第二次眼看胜利在望,结果砖又断了,这次她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但是哭过之后迅速调整情绪,总结经验,再次开始。因为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格外小心,所以也格外慢,说实话我心里都有些泄气了,但是她却再没有任何抱怨,最终雕刻出一枚精(cu)致(cao)的钻(san)石(jiao)。

做成之后紧接着又制作了一枚魔法石(开始是想和小朋友合作完成一朵花,结果叶子断了,她就开始琢磨把它变成一个甜甜圈,后来图案磨没了,自己又决定把它变成一块魔法石),在制作魔法石的过程中其他小朋友已经完成作品跑去玩儿了,但是她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作品,用打磨好了每一处细节,反复修整完善好图案,真是让老母亲自愧不如也格外欣慰。

在这一过程中也特别感谢余老师,一直在旁边默默地等着小小闫完成,并一直告诉我,还有时间不要催孩子,等她慢慢完成就好。

你认真的样子最美

历经两次“失败”终于修成正果

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凡人一枚,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发现有人做事比你完成得快还完成得好,而这个时候能够不为外界所动,坚定住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终通过努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将会是何其珍贵!

JAN

29

    DAY4:金箔微光

清晨孩子们跟随老师们重新漫步古镇,感受小巷的清幽宁静。昨天是小年,早上的居民门口依然能看到昨天庆祝的印记,仿佛在提示着人们马上要过年了。

上午驱车到达佛山,孩子们跟随金箔锻造技艺的传承人,年轻帅气的吴炜全老师感受金箔技艺。金箔锻造前后要经过十一道工序,其中不乏需要拿着重达12斤的锤子连续敲打7个小时,打足1680下的慢工细活,其中艰辛可见一斑。

亲手举一下12斤的大锤

孩子们在在尝试了捶打和切箔工艺后,吴老师还贴心地准备了猪年应景的小猪让孩子们贴金箔。金箔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如绸缎,七张才有一根头发丝的厚度,轻轻呼吸一下金箔就跑了,稍稍触碰一下就断裂开来。面对如此“娇贵”的金箔,孩子们给足了十二分耐心,每一下都小心翼翼。整个过程中,小小闫宝宝更是将处女座的完美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在老母亲几次“可以了”的催促中,最终呈现出一只光彩夺目的金猪。

呼之欲出的小金猪

与金箔课程相呼应,下午孩子们来到西樵山观音文化苑寻找金箔踪迹,理解工艺在精神生活中的应用。

JAN

30

    DAY5:陶塑艺术

上午孩子们到佛山祖庙寻觅石湾陶踪迹,佛山祖庙的“瓦脊公仔”栩栩如生、别具一格,代表了石湾陶塑瓦脊高度的艺术水准和艺术成就。孩子们各自选取了自己最喜欢的陶塑形象进行了绘制。小小闫绘制的是牡丹,牡丹花开富贵,契合了老师说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内涵寓意。

牡丹“花开富贵”

下午到达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不仅欣赏了精美的石湾陶塑作品,听石湾陶塑艺术老师讲解了陶塑工艺的制作流程,还跟随石湾陶艺术传承人胡志斌老师,亲手为小狮头进行修胚粘合,绘制彩釉蓝图,期待年后收到独家绘制的彩釉小狮头时的惊喜!

每一门技艺都有其艰辛和不易,每一次磨砺都是一次成长!于你于我都是不同的收获!

修胚粘合

JAN

31

    DAY6:又见醒狮

感觉都没反应过来眨眼就到了最后一天,清早乘车重新回到广州,来到黄埔文冲的陆氏大宗祠观看醒狮表演和举行结营仪式。

文冲陆氏大宗祠于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是村内最大的祠堂,除了祭祀先祖以外,各房子孙平时操办婚、丧、寿、喜等事,也常用到祠堂。现在成为了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到时一群老爷爷正在里面打麻将。孩子们在这里听大裴(音)哥讲解了醒狮的历史。

狮子并不是中国最早就有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威武雄壮的“殊方异兽”,从波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到汉代的宫苑中,并逐渐酝酿出了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狮文化。北狮重形,南狮重意,南师形象主要来自于三国中的一帝五将。

了解醒狮的历史

孩子们还跟着学做了醒狮操,小醒狮的行头看似轻巧,举久了孩子纷纷喊着胳膊累,看来醒狮舞不光需要精湛的技艺,也需要充足的体力。陆家醒狮队还为孩子们表演了醒狮舞,醒狮将“动静惊疑喜怒哀乐”的形态展示得惟妙惟肖,伴随着激扬有力的锣鼓声,场面十分震撼!

结营啦!记着上次去湘西就没有写最后的结营仪式,想要说的太多,反而提笔忘言,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第二次参加由文话童心牵头,清华美院主办的非遗项目活动。精心独特的线路设计,巧妙避开了如织的游人,除了极个别的地点,基本到哪里都是我们这一队人马,简直是超级vip的待遇。

孩子们和非遗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大师们手把手带孩子们制作体验非遗工艺——盆景、灰塑、砖雕、金箔、陶塑、醒狮等等,孩子们用设计的思维寻觅广佛独特的美味、人情味、民俗味。通过小手帐记录收获,除了非遗作品,孩子们还发挥奇思妙想,结合几天的所感所获,设计了属于自己的岭南建筑模型。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收获,而孩子们在体验过程中的经历的各种挫折、失败与崩溃,到最后的所得,对他们而言或许比家长们平时讲一百次道理都要深刻吧。

独家限量版的岭南建筑模型

就像前文中所说,每一门技艺都有其艰辛与不易,记得当时和砖雕传承人余世华老师在交流的时候,他说像砖雕这些非遗说起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门孤独寂寞的艺术。联想到当时参观砖雕厂时看到的逼仄的空间,简陋的工具,砖雕纷繁复杂的工艺……而这些大师们身处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我们隐约能想象出这其中的“孤独”。

在近距离了解到每一门工艺的艰辛复杂,甚至是危险之后,再看非遗大师们对待非遗工艺的坚毅与执着,对孩子们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非遗大师们都愿意俯下身来,以平视的视角和这些小人儿交流,像好朋友一样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

之前曾带小小闫宝宝到过广州游玩过,但只是匆匆的“到此一游”。而这次感觉是比较深入了解了岭南文化,就像行程中凤仪老师交流的那样,孩子们不一定非得要喜欢上这些文化,但是可以了解到原来在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慢慢得去理解、去包容,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待多元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吧。对于孩子们最开心的还有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一路上无论是欢笑还是哭泣,无论是相互帮助还是最后的分别,一点一滴都是他们最宝贵的回忆。

难舍难分的小伙伴儿

特别特别要感谢的还有一路相伴呵护,亦师亦友的美女帅哥老师们。作为第1团的宝宝们,享受的第一个超级vip待遇就是四位老师同时现身的豪华阵容。

严谨细心的丹丹老师,一路给孩子们细致讲解了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同行的家长们也感觉受益匪浅。丹丹老师尽管非常年轻,但是处理起孩子们的问题却是连我这个老母亲都自愧不如,两次行程都特别感谢丹丹老师帮我贴心化解很多难题。

软侬细语的凤仪老师是小小闫的女神,每次吃饭之前都大喊“我要挨着凤仪老师”,把迷妹的本色发挥到了极致。凤仪老师还是美食家,带大家品味了最正宗的岭南美食。

巧儿老师是孩子们的“零号”,活泼开朗的性格轻松收了一拨儿粉丝,跟巧儿老师挨着吃饭可是要提前排号滴哟!

帅气朴实的嘉嘉老师全程扛着相机追随孩子们捕捉着最精彩的瞬间,经常是半夜了还在整理发布白天的照片。除此之外,嘉嘉老师一路还要帮家长们辛苦搬运行李。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无时无处不在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榜样!

感谢一路陪伴与呵护的老师们

后记:想象中的旅程是一幅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而现实却是追求完美的处女座和易燃易爆的白羊座一路相爱相杀。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看到小小闫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单》,她在记录刻砖雕总是不小心弄裂时,写道:“妈妈说即使我是最后一名也会陪着我。”

老母亲长吁了一口气,开始筹划下一次跟随文话童心的旅行!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