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话课|窄阅读怎么破?听阅读要不要?小学初段语文阅读大问诊

 文话童心 2020-08-08

嘉宾|水寒老师

整理|湖畔

 写在前面 

之前,小童有幸邀请到北京市重点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水寒开讲,就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与群友交流探讨,现将讲座干货整理发布在此,与更多人分享。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水寒老师,也感谢我们亲爱的志愿者@湖畔整理此文。

注:讲座干货分"上""下"两次分别推送,此篇为“上篇”,“下篇”本周三与大家见面。

——小童

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读和写。读是阅读和读经典;写包括识字、写字、写作。这一篇我们主要聊一聊和“读”有关的问题。

谈语文学习,需要做一下时间,或者说学段上的限定。我主要谈小学初段,一般指小学一至二年级,这段时间语文学习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可能有些家长看了我的介绍,再和我分享的主题对比,会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是初中老师,为什么要来分享小学初段的语文学习经验呢?实际上,我之前做过几年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了解。另外最近这两年,我儿子正好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我在这方面思考得多一点,愿意和诸位做一些交流。

阅读

关于阅读,我首先要提出:阅读要从零岁开始,要扩大阅读的概念。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现在总是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中高考的阅读比重确实加强了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了考试之外,阅读对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生活中需要很多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就要从读书中获得,读书可以穿越时间、空间。阅读对于人生来说非常重要,只行万里路远远不够,还要读万卷书。

阅读意识要从小培养,我说从零岁开始阅读,要理解一个概念:不是只有自主阅读才是阅读。我们给孩子读书,就已经是ta阅读的开始了。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阅读的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不仅能看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能看到别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这对于孩子认知水平的提升有特别大的帮助。

一些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工作太忙,亲自给孩子读书有困难,就去找一些有声读物,或者从网上下载讲故事的APP给孩子听,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我个人推荐首选还是家长亲自读。哪怕每天读五分钟十分钟,也是好的。因为读书是一个亲子陪伴的过程,我们一边读书,也是一边在和孩子交流,是单纯让孩子去听东西代替不了的。

阅读的第一阶段,是给孩子读出来。当孩子认字达到一定数量后,就要陪孩子读书。一方面让孩子读,另一方面自己也读,在共读的过程中交流、讨论。这种讨论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孩子有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共读到了一定水平后,孩子认字比较多了,可能就有一些更为自主的阅读。很多家长都特别期待孩子早点达到自主阅读的水平,觉得到这个时候就可以撒开不管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即使孩子完全能够自主阅读,家长也要特别关注一下,孩子在读什么书,要时常和ta沟通,而且要给孩子推荐一些书籍,这也是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点在哪里呢?一方面大家工作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因为电子产品、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消耗在这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多。可能很多人用微信的时间相当多,读书的时间就变得少了。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家长应当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你想让孩子读书,自己也要爱读书才可以。

我当老师以来,经常遇到家长提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我们家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我就会问家长:“您说孩子不读书,那您自己有没有读书呢?”很多家长会说:“我会读一点书。”我接着问:“您最近读的什么书啊?”家长想了半天,想出两个书名来。我进一步追问:“您说说读的书是什么内容?”家长回答这个问题就更困难了。

我之所以这样追问,其实就是想让家长意识到,你是孩子读书的最好榜样。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去读书,自己在旁边玩手机、看视频。这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他们不会去想,“爸爸妈妈已经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干不同的事情。”你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也要对自己有要求,要给ta树立一个榜样,家长一定要多读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小学初段的孩子应当读什么书?我个人建议读相应的绘本。绘本阅读的概念这些年越来越流行了。咱们小时候读连环画,和现在的绘本阅读之间其实差别不大。孩子面临的情况和我们小时候不同,主要是现在能选择的书籍太多了。

绘本选择第一重要的是要适龄。不同的绘本标注有适合的不同年龄段,有五到八岁的,有八到十二岁的。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可能不大一样,你要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的绘本要和孩子的成长状况相匹配。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绘本的经典性。每年新创作、新引进的绘本层出不穷,数量非常大,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去读。所以在选择绘本的时候,应当选择比较经典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绘本。

第三要特别关注绘本的图画。绘本本身和图画是相配的,成人阅读的时候可能更关注文字,那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当你和孩子共读时会发现,孩子不仅关注文字、读文字,ta还会读图,而且能发现图画中的隐藏信息。所以应当特别注意,给孩子选择图画好的绘本进行阅读。

除了图画,还可以关注出版社。有些出版社对绘本比较专业,有的出版社只是偶尔出一两本绘本,是比较业余的状态。这样的绘本就不值得选择了。还有一个办法是关注绘本的获奖情况。比如国内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国外的凯迪克大奖、国际安徒生奖等等,一般都会在绘本的宣传中特别体现出来。

说完了绘本选择,接下来说一说孩子阅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就是不阅读、浅阅读、窄阅读、做阅读,和听阅读。

先说不阅读。现在很多孩子,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读纸质书很少,长大后对纸质书的阅读能力就相对较弱。

成人在阅读的时候,无论使用电脑还是手机,都只是一个载体。但是对于儿童,我更建议他们去读纸质的书。小时候如果没有养成对纸质书的阅读习惯,长大后再读纸质书就不大容易了。网上经常有很多公众号推荐绘本,回复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就给你提供300、500本电子绘本,可以直接在手机或者ipad上看。从阅读的效果来说,我觉得是非常不好的,远不如读纸质的绘本。

当然,我说更主张读纸质的绘本,不是说把电子产品、互联网完全否定掉。古人讲“君子役物”,也就是说人应当去使用工具,不能“君子役于物”。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是一种工具,不至于把他们视为洪水猛兽,但要从小就教孩子如何使用这样的工具,告诉他们这些工具是要为我所用的。

“不阅读”该怎么治?还是我刚说的,家长是阅读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自己先阅读,孩子才有可能去阅读。就像感冒一样,只有自己重感冒了,孩子才有可能被“传染”上。所以在家里要有手不释卷的情况,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空间,给他准备比较多的、纸质的书籍。

说完了“不阅读”,再说一说浅阅读。浅阅读最大的问题是阅读的东西偏浅。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资讯泛滥,阅读的东西更容易偏浅,自己只要获得一点相应的信息就满足了。但从人的思想培养角度来说这是不行的,一定要由浅入深,不能像在平地上走路那么轻松。一直那样轻松的话,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和深化没有任何帮助。

我常常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在平地走路特别容易,但阅读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就像走一条隧道一样。一个平坦的隧道,虽然你一直在往里面走,但是不管走多远,回头看到的都只是幽暗的一部分,很少能看到别的东西和景物。这就是一般性的、消遣性的阅读。如果你想做更深入的阅读,就不能只走隧道,而应该像爬山一样,虽然很累,但是每走过一段,再回头的时候,风景都是不一样的。阅读也是如此,由浅入深,可能比较累,但是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收获。

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跨越需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有自己特定阶段的特征。一定不要去跨越某一个阶段,要一步一步走上去。有些家长特别希望孩子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某一个年龄段就有相应阶段的阅读特征,适合读某一类型的书籍。如果这个阶段被跨越掉了,对于孩子的阅读来说就是一种缺失,将来再想补回就比较难了。

比如很多人小时候缺乏绘本阅读的经历,或者很少读童话。等到成人以后再读童话,就很难爱上它,也很难做更深入的理解。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页一页地读,如果你跨越了某个阶段,孩子可能在更高的阶段当中感到困难,甚至读不下去,从而对阅读产生厌恶,这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家长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引导ta一点点往上走。我的孩子二年级时,他的同学有些已经开始读《红楼梦》了,他还在读特别浅的绘本,这样一比可能会觉得很痛苦。但我要告诉大家,不是说这个阶段能读《红楼梦》就是最好的,就一定是水平很高的。要按照你自己的节奏走,这一点特别重要。

成人经常会觉得很多东西很简单,“这么容易的东西,孩子还不一下就搞定了吗?”这是成人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小时候是怎样度过这个过程了。所以我特别提出一件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不能用所谓“学霸”的思维方式,觉得什么事都容易,你怎么就不会做呢?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挫败。反过来,应该是以一种“学渣”或者是“学弱”的思维考虑,觉得这事挺复杂,一定要从最基础做起,然后再去引导孩子。

阅读中涉及的第三个问题是窄阅读。有些孩子是读书的,但是兴趣比较窄。比如三四年级的孩子,有些对哈利波特特别感兴趣,于是从哈一到哈七,读了好多遍,但是对其他的东西完全不接触。这是不行的。就像吃东西一样,鱼翅燕窝有营养,但每天只吃鱼翅燕窝,其他什么都不吃,最终也会营养不良。“窄阅读”同样会造成阅读中的营养不良,要有意识地去扩展阅读。

窄阅读要治的话,当然是让孩子在阅读中关注更多的东西。但也要注意,每一个阶段,孩子一定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关注点。我们要往宽阅读方向去引领,不是说要把ta立刻就掰过来。欲速则不达。比如男孩小时候特别喜欢恐龙,你非不让他读,必须读白雪公主,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孩子肯定听不进去。这种做法是没有意义的,要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再去扩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的不断扩展,慢慢地自己可能就会从窄阅读中跳出来,有意识地去拓宽,家长在这方面给予恰当引导就好了。我们都不愿意走弯路,但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走一些弯路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件好事。不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让孩子读某一本书,就把孩子喜欢的收掉,说:“你不读这本,那你喜欢的书也不能读。”读书和吃饭不一样,偏食的孩子你不给ta吃的,ta挨饿了,就什么都吃了。但阅读不是这样的,你不让ta读喜欢的东西,ta也不会去读你指定的东西。

阅读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听阅读”。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视力,或者从充分利用时间的角度,会给孩子找一些有声书来听。不是说听这些东西不行,但是不能把听阅读当成真正的阅读。孩子在听阅读时是被动的状态,它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走走神之类都没问题,稀里糊涂地听下去之后,能收获的东西有多少,是非常值得琢磨的。

而孩子用眼睛真正阅读的时候,走神儿的话就读不下去。所以用眼睛阅读是一个主动阅读的状态,成人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用眼睛阅读,能够主动地控制速度,哪些地方可以慢一点;不清楚、不明白的,可以回读一下;清楚的、容易的,可以跳进一下等等,这些都是听阅读中代替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太建议孩子过多的听阅读,只是作为一个补充罢了。比如在车上,或者晚上睡觉前,听一点阅读是可以的。但凡孩子有时间,还是要以真正的读书为主。

阅读中还会存在的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以做阅读来代替真正的阅读。经常有家长觉得,既然阅读不行,老是丢分,干脆买各种的练习册,让孩子多做阅读就好了。通俗一点说,就是刷题。实际上做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真正的阅读,做阅读能够得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阅读理解的文本、命题等等,问题都非常多。“做阅读”最终得到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能力。

“做阅读”的文章,是经过刀砍斧劈的文章。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干瘪,逻辑上也比较断裂。让孩子不断地读这样的文章,ta自己的头脑、思维中就会不自觉地出现这样的缺陷。所以用“做阅读”代替真实的阅读,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饮鸩止渴。

有的家长觉得,做阅读题能快速提高学生考试中的阅读水平,短期似乎很有成效,但是长期看会有很大麻烦。它会特别妨碍学生良好的阅读趣味的形成。短期的提升其实也是假象,就像是顶在了玻璃天花板上,将来再想往上提升就会很难。阅读中最重要的是要产生愉悦感,“做阅读”的愉悦感相对来说不明显,甚至可能因为做阅读,最后对阅读本身产生厌恶。

不妨举一个例子,著名的评书大家单田芳去世时,很多人回忆小时候听评书时有多么美好的体验。如果换一种场景,在听评书之前给你几个问题,让你听完了之后回答,你还会觉得听评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吗?完全不可能。做阅读也是如此。“做阅读”实际上是毁了孩子真正的阅读,让ta觉得阅读是非常无趣的事。我们要通过真实的阅读去激发孩子的兴趣,提升ta真正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做阅读”当中的技巧和套路,在你有了能力之后,理解起来会非常容易。

诵读经典

读经现在是一个热词。好像要弘扬继承传统文化,就要去读经典。我们要对这个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读经不是不可以,我个人也主张读一些,但是读经不能掉进去,“生吞活剥”经典是不行的,而且读经绝对不是万能的。

读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相应的经典。不要一下就选择特别复杂、特别深奥的东西。在孩子很小还没有相应理解能力的时候,就去读特别深奥的经典,那他可能只是听到一些声音,对这个声音并不能理解。这时候读经典意义是不大的。

选择读什么样的经典呢?注意不要跟风,不要比较。别人家孩子很小的时候,《论语》就已经会背了,我也要孩子硬着头皮读《论语》,这个思路是特别不好的,一定要符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制孩子,很大可能会把孩子本来会有的兴趣淹没掉,把孩子和经典之间的关系割裂开了,这扇门就关上了。

读经是不是说一定要背下来?背下来不是目的,只是熟读的一种必然结果。不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其实是要反复读,反复品味,然后才能慢慢见到效果。读什么,品味什么,要根据孩子自己的能力决定。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主张读他们能够理解的古诗,而不是那些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非常不容易,甚至会适得其反。

以我个人来说,我是语文老师,但我的孩子小时候并没有背过经典,到现在可能二三十首诗都不太会背。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我慢慢地看到他对背诵有些兴趣了。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背一些东西。其实在小学,二三年级,甚至三四年级开始都不晚,不一定非得特别早去读。导致孩子产生厌倦感,反而得不偿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我们要顺势而为,看到ta发展中的特定可能和状况,抓住机会,顺势引导。错过这个机会也不要特别担心,就像火箭发射一样,有它的窗口期,但不是说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就没有下一个了。对孩子来说,错过一个引导的时机,下一次再有一个新时机出现时去抓住,也是很好的事情。小时候多背一些东西是没问题的,但是“过犹不及”。

关于背诵的一些问题,我的公众号“水寒说语文”里有一篇《请帮助孩子建立一本记忆的存折——从武亦姝会背诵2000多首古诗词说起(上、中、下)》,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