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童说新闻| 长江白鲟灭绝、荷兰“改名”始末、16个新职业发布(2019.12.30-2020.1.5)

 文话童心 2020-08-08

小童/播讲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宣告,被称为“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小朋友们应该还没有机会亲见过这个物种吧?来看看这枚邮票,上面就是白鲟的模样。它是中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的背部呈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带点白粉色。现实中的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得飞快,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剑鱼”。白鲟体态呈梭形,它的吻部很长,形状既像大象的鼻子,也像一把长剑,长度是其身子的1.5-1.8倍。

白鲟曾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可以在咸淡水水域成活,偶尔会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但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白鲟的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也越来越小。自从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存留。但当时没有宣布灭绝,人们都抱有一线期待。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作出了“极危”的评估结果,白鲟成为了“水中的大熊猫”。

直到去年底,有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相继认定,长江白鲟无法再和人类一起步入崭新的2020年。

听到这个消息,小童真的有点难过。因为我很喜欢大自然,我们和那些动植物一样,本质都归属于大自然母亲。有人说,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和索取是催化剂。人口不断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大量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生物链条也是千疮百孔。有科学家认定,因为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灭绝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到2050年,目前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都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所以,除了难过,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

荷兰改名尼德兰,真真假假

这几天,欧洲国家荷兰要改名“尼德兰”的新闻很受关注。国内一些媒体报道说,自2020年1月起,“荷兰”这一名称将被停用。这是荷兰政府重塑国家形象计划的一部分,预计耗资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

这些报道说,荷兰政府将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尼德兰”。有些人还担忧,小朋友们喜欢吃的荷兰豆,恐怕要改名尼德兰豆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荷兰驻华大使馆的官方网站,以及荷兰旅游的官方网站。你们会发现,荷兰这个国家的官方正式称呼就是尼德兰王国。

荷兰的官方网站这样解释“荷兰”和“尼德兰”之间的区别:尼德兰由12个省份所组成,其中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合称荷兰,这里是尼德兰王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因此经常被用来指整个国家。

尼德兰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英语里它是Netherlands,其中nether是地下的、下面的、较低的意思,land是土地的意思。Netherlands是指低地、地势低洼的地方,按发音翻译成中文,就是尼德兰。

在古代欧洲,尼德兰指的是现代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国家,这里有大片土地海拔很低,甚至低于海平面,因此得名“低地”。

低地三国曾经都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但随着时间演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都成为独立的国家,而荷兰仍然在国名中保留了尼德兰这一称呼。所以,不存在荷兰要改名为尼德兰这个问题,因为尼德兰本来就是荷兰的官方称呼。

那么荷兰花费22万美元要变更的是什么呢?有国内媒体查阅了最初报道这个消息的美国杂志,发现报道的是荷兰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宣传,要更换新的标识,旧标识上的Holland被Netherlands取代。荷兰旅游部门以此希望向人们强调,尼德兰12省各有各的精彩。

小朋友可以放心了,荷兰豆依然会是荷兰豆,不会改名尼德兰豆。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新闻,如何判断它们的可信性呢?这里,小童介绍三个办法:第一,和可信的信息来源进行核对,比如荷兰的官方网站;第二,如果是转载消息,查找最初的媒体报道是什么样子的;第三,从逻辑和细节上进行推理,比如,荷兰如果真的要更改国家名字,那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推广活动,22万美元恐怕是不够的。

16个新职业,你都听过没?

近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通告,对拟发布的16个新职业信息及职业信息变更情况进行公示。这16个新职业,既包括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与前沿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也包括网约配送员、呼吸治疗师、健康照护师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职业。

这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应该属“网约配送员”了。移动互联网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生活的便利程度,许多新兴的细分服务也应运而生。除了我们熟知的快递员、“外卖小哥”,还出现了很多从事闪送、跑腿代购服务的人。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接受订单,再按照需求将订单物品送到指定地点。现在,他们有了统一的称呼:网约配送员。

拟发布的新职业信息

那么,为什么要发布“新职业”呢?新职业又是怎么界定呢?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咱们国家有一部《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里面收录着当前中国社会的绝大部分职业。首部大典颁布于1999年,当时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而进入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新职业诞生,也有很多原有的职业需要调整或改变,还有一些干脆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像“唱片工”“拷贝字幕员”,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再比如这次新职业发布中的“全媒体运营师”,就是为了适应传媒行业的新发展和新形势所进行的职业调整。

这种情况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没有收录,但实际已有一定规模的人从事,并且职业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都比较成熟了,这样的职业都可以算作新职业。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了劳动分工,职业就是随着劳动分工产生的。对职业进行清晰的分类管理,从小的方面说,能帮助单位进行人员招聘和管理,人们求职应聘也更加方便;从大的方面说,还可以为国家统计经济信息、了解经济运行、进行人口普查等提供很大帮助。

从2004年到2009年,国家陆续分批发布了120多个新职业。2015年,《职业分类大典》重新修订出版。可是,这才短短三四年时间,大典里的职业又需要进行很多修改和补充了,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啦。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吧。

2019年,国家重启了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发布新职业13个。而今年的新职业经过这轮公示后,后期也将会正式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