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故事之雨水 | 第一个跟水有关的节气原来有一段如此坎坷的“上位史”

 文话童心 2020-08-08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七言绝句不少人随口就来,来自唐代大诗人韩愈,但题目嘛,估计有一些人答不上来了,确实有点长,叫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如果小童考考你,请你用二十四节气来给这首七言绝句做题目,你觉得应该是哪个?

对,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雨”,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今天,太阳黄经达330度,我们进入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这时候,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北半球得到的光照时长和强度都逐日增加,冰雪融化、雨水增多,故称雨水。

雨水的  “上位史”

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排在立春之后的第二个节气。但在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

据记载,在汉初之前,第二个节气原本是启蛰,雨水是排在其之后的第三个节气。但在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为了避开他父亲也就是汉景帝刘启名字中的“启”字,于是就是把“启蛰”改为“惊蛰”,但两个节气间的顺序未变。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雨水被调至惊蛰之前。在隋唐时期,短暂恢复了先启蛰后雨水的传统,不过在唐玄宗时期,又改为先雨水后启蛰,并沿用至今。

启蛰和惊蛰,一字之差,有什么区别呢?按照我们现在的不少解释,春雷滚滚惊醒了蛰伏的动物,是为“惊蛰”,也因此说,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但按照不少民俗学者的说法,这种将惊蛰与声音联系起来的解释很牵强,将启蛰改为惊蛰本就丢失了原本的节气意思,将惊蛰调至雨水之后更是讲不通。

古代人在长期的观星象中发现,到每年的启蛰时,组成龙宿星座的星星都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启蛰也即启龙,龙行然后雨施,这样对应下来,就应该是先启蛰后雨水,也只有启蛰之后才能听惊雷。如此听来,似乎也很有道理。小朋友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呢?


雨水三候

讲节气自然绕不开物候。雨水三候分别是: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大地回春,雁北归、草木生发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可是,獭是什么?獭祭鱼又是怎么回事呢?

獭,也就是水獭,这种萌呆的动物因为过度捕猎和环境污染,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小可爱是非常能干的捕鱼高手,就是有点“处女座”,它捕鱼不会捕到一条就吃一条,而是捕到之后就从水里叼出来放到岸边,再去捕然后再摆放到旁边。水獭直立起来抱住食物的样子,特别像一个虔诚的人合手作揖,仿佛在享用大餐之前祭天,因此水獭捕鱼又得名“獭祭”。獭祭鱼,预示着渔汛的到来,人们也往往在这之后正式开始捕鱼作业。

现在谈及“獭祭鱼”,除了指“七十二候”之一,还代指一个人,他就是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特点之一就是用典多,比如一首《锦瑟》短短八句就用了四个典故,因此又被称作“用典达人”。那些一个接一个的典故,像不像水獭摆在岸边的一条条鱼?喜欢他的人,以“獭祭鱼”称赞他的博学和极致追求,不喜欢他的人,则以“獭祭鱼”来嘲讽他掉书袋式的炫耀。

雨水时节吃爆米花?

春天是吃出来的。立春吃的春饼可还口有余香?雨水,嘿嘿,又有什么可以摆上餐桌啦?

排在第一位的,当属春笋。雨水时节吃春笋,一来是超级鲜嫩,多少南方人心心念念家乡的那一锅腌笃鲜呀!二来,雨后春笋节节高,取个好彩头。

不过因为地理文化等原因,相比南方人对春笋的那种热爱,北方人就要显得要淡定得多。他们讲究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吃龙鳞”。这一天是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薄饼卷各种菜一起吃下,名曰“吃龙鳞”。在东北,在雨水时节人们则会选择吃猪头肉,也是为了寄望春天,迎接春天。

在西南巴蜀,雨水时节,该出场的是“罐罐肉”。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都会带一罐美味的罐罐肉孝敬父母。上等腊猪脚跟海带、芸豆等配料小火慢炖上几个小时,再用红纸和红绳将香气封闭其中。可以自行脑补一下,打开那一刻的味觉刺激!

更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雨水跟爆米花也有关联。

元代《田家五行》曾记载了一种叫做“占稻色”的习俗。书中写道:“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所谓“占稻色”,就是在雨水节气,将大锅烧干,再把糯米放进去,让其在高温下爆为米花。如果爆得的米花又多又白,预示着今年稻谷将迎来大丰收,反之也预示着今年收成不尽如人意。后来,这一最早来自客家人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逐渐淡化,并演化为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的习俗。没想到吧,小朋友们常吃的爆米花还有这样一番民俗色彩!

雨水节气的风信花分别是: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希望这些五彩斑斓的花朵可以重新点亮我们的生活,点燃我们的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