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情为民拓富路

 新用户66885325 2020-08-08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

深情为民拓富路

——市直驻东营区下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黄其军 谭乐文


他们就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猎猎飘扬在农村广阔天地间,引领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一年多来,市直第十三批驻东营区下派工作队牢记组织重托,坚持“以情干事,以情管理,以情聚人”,不断增强东营区下派工作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体下派干部自觉倡树“深情为民,真情奉献,倾情帮扶,激情创业”的工作理念,按照“强班子、找路子、办实事、帮民富”的要求,扎实做好帮扶工作,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称赞,树立起了党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崇高形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目前,东营区下派工作队共实施帮扶项目84个,到位资金物资折合1406万元。

基础设施帮扶,引领农村巨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包村干部针对帮扶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扎实有效的工作,打造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品牌,让广大群众从中长期得益。

 在帮扶村,天天都有小变化,月月都有大变化。在龙居镇东南史村、盐垛村等一些帮扶村,都安装上了几十盏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夜行路,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村民固定的生活模式,晚饭后村民都聚集到路灯下,或打牌下棋、或拉家常、或嬉闹游戏,村民间加强了沟通,促进了了解,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不少村庄在下派干部帮扶下,都设置了健身场所、电子书屋等,也是村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大人们获取致富信息,孩子们学习电脑知识,其乐融融。

龙居镇盐垛村过去因土地盐碱较重、浇水不畅,农作物产出很低,农民群众想发展却有心无力。了解这一情况后,市司法局包村组帮助实施了1500亩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投资60.9万元。改造后,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春季播种有保障,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64元。龙西村是市民政局的包村点,龙西旧村原有房屋809间,90%破旧严重,参差不齐。包村组大力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把一个“脏、乱、破”的旧村改造成一个融龙潭湖公园、文化大院、健身广场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修建15米宽的两纵两横村内柏油路,并以此为框架,重新规划了宅基地,积极进行小康屋建设。龙西新村的建设不但将彻底改变龙西村的村容村貌,同时对于龙居镇正在实施的村庄改造工程将起到很好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在杨集村,市卫生局包村组建设完成了集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大院、村两委办公场所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标准高、质量优、功能全的医疗设备,从镇卫生院抽调了2名技术精、服务好的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解决了周边5000多名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下派干部本着群众自愿、包村组扶持的原则,投入9.6万元,在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信号入户率达到80%以上。在包村组帮扶下,杨集村完成了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共铺设了自来水供水管道3万多米,设置管井30座,群众吃上了清洁卫生的放心水。

拓宽发展路子,富裕一方群众

帮钱帮物不如帮思路。利用农村当地现有的发展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使其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一些包村组实施的培育种养产业品牌战略,如今富裕起一方百姓。

市卫生局驻杨集包村组多次组织村“两委”、党员、致富能手外出参观,到邻村学习小蚕集中饲养技术、到大王镇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到寿光市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帮助农民群众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引导他们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今年这个村开始了中药材种植试验并逐步推广。

麻湾西瓜,堪称全国之最。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却走不出去,农民抱着金娃娃换不来钞票,有几年还让西瓜烂在地里,原因就是缺乏包装和宣传。为此,市地税局包村组给西瓜协会争取了5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品牌的包装宣传,制定了协会章程,设计印刷了品牌标志,在有关媒体进行了宣传。经过一年的工作,麻湾西瓜逐步有了知名度,去年,工作组帮助向外销售西瓜近10万斤,为麻湾西瓜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今年西瓜种植面积扩大了20%以上,促进了西瓜业的发展。小麻湾还是有名的奶牛养殖基地,为了做强做大这一产业,地税局包村组投资近30万元帮助小麻湾新上全自动、全封闭挤奶厅,租用胜大集团乳制品生产线,生产学生奶、巴士奶、酸奶等新产品。该生产线设备先进,场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厂房10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300多平方米。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可日产奶制品30吨,仅此一项节约投资300余万元。该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解决小麻湾奶牛场的原奶销售问题,还可提高销售收入50%以上,为小麻湾奶牛养殖场走出困境,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育生态品牌 推进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和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实现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农村成为生态平衡、环保节约、食品安全的净土,各包村组通过培育农村的环保经济品牌,找到了答案。

市检察院驻东南史村包村组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上鸭下藕生态养殖区”,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他们投资90余万元实施了水库扩容工程,解决了养殖小区和1500亩棉田、莲藕的用水需求,将水库承包给养殖专业户,增加了公共积累,动员全体村民,大搞库区绿化,改善了水库周边环境,形成了观光农业的雏形。在水库增容同时,将泥沙打到西边的洼地,淤泥造田近400亩,人均新增土地0.75亩,帮助村民改种优质水稻和莲藕,形成了以养鸭小区为龙头的组团式“环保经济”帮扶品牌。

 市地税局驻小麻湾村包村组通过认真分析,决定发展“林地养鸡”项目。“林地养鸡”,是在速生林这一生长周期长、土地利用率较低、管理简单的产业上增加链条,把村里闲置、荒芜的400多亩林地,转变为资源进行利用,大量放养笨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绿色食品。在小麻湾,每个养殖基地利用尼龙网围圈10亩速生林,建起300平方米的鸡舍,放养上3000只笨鸡。鸡能捉食害虫,啄食杂草,鸡粪能肥育土地,对速生林有利无害,笨鸡不需喂食精饲料,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包村组计划在试验基地项目成功后,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更多村民发展“林地养鸡”。

支援教育事业 撑起农家蓝天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文化水准,是农村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由之路。去年4月,市教育局、市一中、东营职业学院、市海河幼儿园选派的支教组一行5名同志来到东营区龙居镇。他们要彻底扭转龙居镇教育萎靡不振的局面,为农家教育重新撑起一片蓝天。

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管理松散,教职工队伍缺乏凝聚力和进取心;课堂教学成绩普遍很低,多年来在全区位居倒数第一;社会各界对教育缺乏信心,学校周边环境恶劣。

市支教组针对龙居镇教育现状,从抓制度建设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入手,狠抓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了奖励考核办法,形成了以年级组管理为核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新体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了制度的落实。在管理上不手软,经区教育局批准,对班子松散、能力不强的学校班子进行了调整。组织召开了龙居镇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让广大教职工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共谋龙居教育发展大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培训锻炼,请教育专家到龙居作报告、讲公开课,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仅半年时间,龙居镇教育散、乱、差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龙居镇教育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最近的统考中,龙居镇教育罕见地取得了全区第三名的好成绩。支教组在加强“软”投入的同时,还加大“硬”投入力度,为镇幼儿园配套床、桌椅、冰箱、消毒柜、玩具等,价值16万元,为镇中学捐赠60台微机及配套桌椅,价值18万元。一年多的时间,支教组共争取资金物资230余万元用来支持龙居镇教育事业发展。

一年多来,下派干部们倾情奉献,不辱使命,他们把爱民为民的热忱深深播种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上,他们把建设新农村的动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发展中,他们把政府形象高高屹立在人们心中!他们是永远飘扬的旗帜!

蔡文龙  通讯员  黄其军  谭乐文

     【见报于《东营日报》2006.07.31,作者重新编辑整理于 2017年9月5日(古历七月十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