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割席分坐”的管宁

 新用户66885325 2020-08-08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

“割席分坐”的管宁


东汉末三国时期,有很多有意思的文人,管宁就是其中之一,其“割席分坐”的故事广为传颂,《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其记载。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这管宁的好玩故事。

管宁(公元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市、临朐县东南)人,东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汉末天下大乱,管宁与邴(音bǐng,丙)原、王烈等人到辽东避乱,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223年管宁返回中原,此后曹魏几代帝王多次征召其为官,他都没有应召。241年去世,享年83岁,著有《氏姓论》。

避乱辽东讲经典。管宁15岁父亲去世,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赠予他治丧费用。管宁婉言谢绝,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来到辽东,公孙度听说过他们的名气,专门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投奔公孙度后,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谈世事,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曹操任司空后专门征召管宁,但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隐匿了诏命。中原地区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大部分都回去了,只有管宁依然住在辽东。

“割席分坐”高士风。《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比较著名的故事。管宁幼年好学,拜卢植为师,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都很出色,当时人们把他们比喻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在他们一起求学的时候,经常边读书边劳动。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两个人正在园中锄草,忽然间在前面锄地的管宁一锄刨出来一大块黄金。若是换了我等俗人,定会高兴地一蹦老高,认为这是祖上积德、上天所赐!但人家管宁只是若无其事地用锄头把黄金拨拉到了一边,然后继续弯腰锄地。在后面的华歆俯身把黄金捡了起来,抚摸把玩不已,最后看到管宁不高兴才很不舍地扔掉手中的黄金。


又过了几天,两个人在屋中坐在同一张席子上专心读书,外面大街上有达官贵人乘着华丽马车闹闹轰轰经过。管宁象没听见一样继续读书,华歆则跑到门口观望,艳羡不已。车队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坐下。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从此以后你不再配做我的朋友了!”后来留下成语“割席分坐”,用来比喻朋友间彻底断绝往来。

返居中原终不仕。管宁回到中原后,魏文帝曹丕下诏书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辞不受。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举荐管宁。管宁自称本是草莽闲散之人,上疏坚辞不就。237年司徒陈矫去世后,司徒一职空缺长达半年。大司空卢毓极力推荐管宁接任,但曹叡不用。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却适逢管宁去世。

后世对管宁的高风亮节评价颇高,管宁一名也成为隐士们的代名词。我简单摘录几句,谨供大家参考。

魏明帝曹叡说:“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谋古,廉白可以当世。”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道:“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宁以衰乱之时,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以赡救之。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宰相苏辙评价道:“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

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有诗赞管宁曰:

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

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黄其军

        作于2018年3月29日(古历二月十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